“展能源资源业界风云,为经济决策提供参考”,这是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能源资源专刊自2004年初创刊以来所坚守的办刊理念。据此,每到年终岁尾,我们总要驻足回望,对即将过去的一年间中国能源资源界所发生的重大新闻进行全面梳理。
在2009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们推出2008年中国能源资源十大新闻,并辅以点评。
一、南方地区暴发冰雪灾害,煤电油运持续紧张
1月中旬开始,中国南方地区遭遇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电网遭到严重破坏,全国17个省(区、市)出现了拉闸限电,最大电力缺口接近4000万千瓦;煤炭石油等物资供应因交通受阻而长时间中断……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及同煤集团等众多能源企业全力投入抗灾保供,并最终取得抗灾的全面胜利,然而,煤电油运的持续性紧张,却成为留给人们心中深刻的记忆。
点评:透过抗击冰灾胜利庆功会上的重重花环多一份思考,我们发现,与几年前因供需矛盾引发的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不同,这次由南方冰雪灾害所引起的煤电油运紧张,对我国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和能源供应保障机制提出了新考验。在自然灾害到来时,如何建立一套灵敏准确高效、各行业协调参与的应急机制,以切实保障煤电油运供应安全,这应该是一个需引起多方关注的新课题。
二、西气东输二线开工,中亚的天然气将送入中国
记者点评:西气东输二线是继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后又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天然气长输管道。一方面,其对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维护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造福百姓生活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中国天然气管网将因此形成主要依托“西气”的格局,而且其中相当部分依赖从中亚国家输入。如果站在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多一份思考,我们下一步有必要探寻天然气供应的新路径,而油气资源更为丰富的东海和南海或许更应吸引我们的目光。
三、国家能源局成立,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迈出“第一步”
3月,全国人大第十一届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家能源局;
记者点评:国家能源局的挂牌运行,标志着备受瞩目的能源行业政府管理机构进入正常运转阶段。但从国家能源局“三定”方案及其运行几个月的实效上观察,中国能源行业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局面并未发生实质改变。由是而言,国家能源局成立,只是中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人们有理由期待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限塑令”正式实施,节能减排“渗透”百姓生活
从
记者点评:由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红头文件,对小小塑料购物袋作出硬性规定,“小题大做”乎?非也。塑料购物袋虽是百姓经济生活中的小物件,节能减排却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大主题。就内容而言,“限塑令”的实施告诫人们,节能减排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形式而言,“限塑令”由国办下达,彰显了中国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上的立场和决心。因此,“限塑令”的实施实际上超越了“限塑”事件本身,具有更大更广的象征意义和示范作用。
五、国际油价从巅峰到低谷,磨砺十余年的燃油税终于出台
2008年是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幅度最大的一年。上半年,国际市场油价节节攀升,在
记者点评:从国际看,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和对冲基金等原油炒家们的集体撤离,国际油价终于从巅峰跌至低谷,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不攻自破。从国内看,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为“择机”达十余年之久的燃油税改革提供了契机。燃油税的出台,无疑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但从其改革方案中尚难看出成品油定价体制上的重大变革。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中国成品油的定价权依然掌控在国家手中。
六、襄汾尾矿特大溃坝事故276人遇难,山西省长引咎辞职
记者点评:山西襄汾溃坝事故,造成死亡人数之多令人惊心,276条生命的离去应该成为所有珍爱生命的人们心中抹不去的记忆;究事故发生之因让人痛心,国务院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违法违规生产导致的重大责任事故。安全生产即关乎改革发展稳定之大局,更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之安全。在全国上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2008年,这一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留给我们的教训沉重而深远。
七、全国用电量第四季度出现负增长,中国经济步入“严冬”
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18%,是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1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则进一步降至-8.33%;据预测,12月份用电量还会继续下降。专家由此判断: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的大幅下滑,标志着中国经济步入“严冬”。
记者点评:电力向来被视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四季度全国用电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告诉我们,中国经济的冬天来了。在全球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经济如何“度严冬”求发展?
八、高盛鼎晖1亿美元投资皇明太阳能,中国新能源受全球关注
记者点评:皇明集团不仅是中国太阳能光热利用行业的龙头老大,还被视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先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由此把高盛鼎晖的投资之举看作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所透出的信息表明,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正在快速崛起,而且已引起国际资产巨头的觊觎。
九、从山东电力收购鲁能到中电投并购金元,电力私有化“纠偏”
分别发生在年初和岁末的两起电力资产并购案,成为2008年中国电力乃至整个能源行业资本市场备受瞩目的新闻。
记者点评:
十、从中铝购股力拓到中石化收购TYK,能源资源企业海外收购提速
分别发生在年初和岁末的两起中国企业海外矿业资产并购案,备受瞩目。1月底,中国铝业联合美国铝业公司购买力拓英国12%的股份,并以140.5亿美元的出资创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之最,但因赶上国际市场金融泡沫正浓,其收益大打折扣;12月初,中国石化收购位于叙利亚的加拿大石油公司TYK(Tanganyika),这起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海外交易,被赋予光明前景,并成为能源资源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样板。
记者点评:同年内发生的两起中国能源资源企业海外并购案,却因为时间不同、命运不同而成为2008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标志性事件。全球金融危机是“危”也是“机”,从下半年开始,中国能源资源企业海外市场并购正在提速。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外资本市场风云变幻,云诡波谲,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需提高风险意识,切不可轻言“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