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载,首钢这样走过
2010年是首钢走过的第91个年头。首钢将向世界兑现全面停产的郑重承诺。
此前的九十年,被首钢人谱写成了跌宕起伏的三部曲——
第一个三十年内,当时还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的首钢,见证了旧中国民族钢铁工业历经磨难的历程;第二个三十年内,随着新中国成立,首钢工人奠定了共和国工人阶级的形象;第三个三十年内,首钢以企业责任和社会担当完成了角色的转换,走出首都,在转型的同时为自己寻觅新的发展空间。
站在第四个三十年的起点上,这家曾经以“首都”命名的钢铁厂,将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全国,书写崭新的未来。
“既然是首,就要带头”
1970年6月8日,在接见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代表时,周恩来总理对首钢的代表说:“首钢是首都的钢厂,既然是首,就要带头!”
从首钢建厂以来,这句话就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而自明确提出后,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它成了首钢人自我奋进的动力。
今年年底停产的一高炉肇始于首钢前身——1919年建立的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铁厂。
1950年,破旧的一高炉被提上改造日程。几十名工友连续33天没回过家,24小时连轴转,使得高炉的两个主要指标全部达到了世界第一:利用系数突破2.5,超过了前苏联的钢厂;焦比降到336公斤,低于日本的钢铁公司。
二号高炉改造,三、四、五号高炉,初轧厂,冷拔厂,电焊钢管厂一个接一个开工建设,首钢厂区里的菜地逐渐被一座座崭新的厂房取代。时至1964年,厂区北面的炼焦厂、烧结厂、炼铁厂,南面的炼钢厂、初轧厂,使得首钢初步形成了集采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一年,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首钢上马,更壮大了首钢的实力。
1966年,一高炉创造了利用系数为2.55,焦比为362公斤的世界纪录。第一次为新中国的冶金战线,也为全国的工业战线夺来了一个工业经济技术指标的世界冠军。
1979年春,首钢决定改造二高炉。经过反复筛选,从100多项建议中确定了37项新技术,把二高炉的容积扩大了一倍以上。1979年12月15日,37项新技术全部投入运行。其中仅喷煤粉一项,每向炉膛中喷一吨煤粉,就可节约800公斤焦炭,降低成本30多元。
1980年,无料钟技术发明者、卢森堡工程师莱吉耳专程来首钢参观,他赞叹又遗憾地说:“全世界都买我的专利,就是你们中国不买。你们自己搞成了,有些细节还超过了我!”
1979年起,首钢成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单位,采用利润递增包干,由此有了“农业改革看凤阳,工业改革看首钢”之说,在全国工业企业中夺了个头名。
到1989年,首钢利润年增长率为全球钢铁公司的2.4倍。1994年,钢产量达到823.7万吨,为全国首位。
要首都还是要首钢
2005年,关于首钢要搬迁的安排已经尘埃落定。这时,首钢已经度过了十年备受煎熬的徘徊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环境污染问题,在社会上引发“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争论。由于国家没有批复发展规划,首钢多年来已不能在北京地区扩大规模,基本上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状态。
2002年,中国钢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钢却还是维持1994年的800余万吨产量不动。
在鼎盛时期,首钢一家企业的利税就占到全北京市税收的四分之一。而到了2004年,北京国地税收入达到1800亿元,首钢同期上缴利税只有28亿元。
“首钢难以在北京获得长远发展。”首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分析说,环保成本、水电费用、人工成本、运输费用……掰着指头一算,北京地区钢铁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其他钢企。
2005年2月,国务院做出了批复,决定首钢逐年减产,同时进行搬迁,离开北京。
几十年间,亲手建立起来了那么多“全国第一”,又要亲手把它拆掉,这是在自己的心窝子上动刀子。
不过,曾创造无数辉煌的首钢人,再度将这次挑战转化为机遇。无论新建还是重组,首钢舍弃的都是落后产能。
率先启动的迁安钢铁项目,上马的第一条生产线就是2160毫米板材生产线。在上世纪90年代,首钢多次申请在石景山上马这条生产线,但一直未获批准。
此后,秦皇岛的首秦公司、曹妃甸的京唐公司、顺义冷轧相继启动,上马的都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产能。
而在石景山厂区,首钢相继熄火了三座高炉、一座焦炉,关闭停产了第三炼钢厂、中厚板厂。
随着石景山主厂区的全面停产,首钢已经形成了布局全国的九大钢铁基地,产能从搬迁前的800万吨扩充到现在的3100万吨,产品结构也得到了彻底改变。
新起点的标志就是“先进”
在位于曹妃甸的首钢京唐办公楼前,有一排生长茁壮的树木。为了它们能够存活,曾经百般周折。
树坑要深四五米,是普通树坑的近一倍。坑里铺上塑料布,再填上从唐山市郊挖来的泥土,浇上几十公里外运来的淡水。
这是因为,树木脚下的20平方公里土地在几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十几艘吹沙船、一万多名建设者昼夜不息地工作,才把这片海水变成了坚实的沙地。
而今,轰隆作响的传输带把刚刚卸下的铁矿石送进厂内,等待它们的是两座国内最大的5500立方米级别高炉。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仍然是首钢不变的传统,只是地点由首都北京挪到了河北唐山、迁安,贵州,山西……
这一挪,更现代化,也更先进了。
位于曹妃甸的首钢京唐公司,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临海钢铁厂。进来的矿石、煤炭、原材料,出去的成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海路运输,有成本和效益优势。
在海滩上,首钢人实现了二次创业。通过搬迁,实现了临海、临港,也完成了产品的升级换代。
2007年,温家宝总理到首钢视察时指出:“搬迁调整使首钢站在了新的起点,这个新起点的标志就是先进。”
创世纪地把一个千万吨级的钢厂从首都搬到数百里之外的海滨,首钢的搬迁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还为大城市重工业的搬迁,以及中国钢铁工业合理化布局积累了经验。
曾参与制定《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中钢协副秘书长李新创表示,从历史上的产业布局来看,我国的大型钢铁企业都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城市或者水资源紧张的地区,造成的后果是运输量大,成本高,污染严重,资源浪费。“首钢的搬迁正是符合产业调整方向的。”李新创说。
目前,在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都在建设临海钢厂,首钢的示范作用功不可没。
意识和观念也要“为首”
12月12日,一个寒冷的星期天。
北京遭遇了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风降温,白天最高气温只有零下8摄氏度。而在首钢厂东门北侧,撩开厚厚的门帘,温暖的候车大厅与室外刺骨的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天内,向京唐钢发车16辆,向迁钢发车21辆。”调度员陈宝泰最后核对了一下调度本,“运送职工接近2000人。”
等车时,候车大厅里三台大屏幕液晶电视播放着最新的电影。楼上的茶水间、棋牌室、阅览室,只要凭首钢工作证就能够免费使用。
此前,经常往返两地的首钢职工只能露天等车,遇上冷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但还是觉得冷。2008年年底,首钢技术研究院腾出了一座办公楼,公司迅速把它改造成候车大厅,没过多久就投入了使用。
从露天等车到设置候车大厅,这是个细微的改变,却是一个缩影,体现着首钢多年以来的企业文化。
早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承包制时期,首钢就提出了8个大字:“承包为本,人民为本”,这是当时的企业文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的企业提出来砸“三铁”:“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首钢没有这样做。在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一些企业采取减员降薪的措施,首钢也都没有这样做。
“我们觉得职工是企业的主人。”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姜兴宏说,“我们不能破坏他们的切身利益,也不能影响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自首钢搬迁方案确定,首钢专门协调人力物力,对数万名职工的情况进行大摸底,测算了几百万的数据,对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年龄、素质、就业偏好都统计得一清二楚。“他们工作的变化,完全不是个人的缘由,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被时代决定的。”姜兴宏说,“所以,企业要给这些为首钢奉献了一辈子的人一个新的选择。”
此前,2005年至2009年的五年间,首钢已经完成了3.45万名职工的分流工作。此后,又将有2.2万人面临分流,达到最后的高峰。
目前,员工与相关企业、职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已经开始。
今年11月17日,首钢集团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为职工提供了11条分流渠道。年轻职工可选择去首钢的其他钢铁厂工作,也可以选择首钢的非钢主业。年纪较大的专家型技术与管理人员可选择集团调整设置的技术咨询机构。此外,还有内退、买断、留职等多种方式。
姜兴宏说,严格意义上说,周总理提出的首钢要“为首”,并不是单纯指产量或产能,而是永远向前的创新意识,以及从大工业时代流传下来的奋斗精神。
当钢铁主业停产,技术交流、人员分流、产业结构调整,这些新课题又将是首钢冲击“为首”的一个个目标。
挥别京西钢城
2010年12月22日上午10时,首钢生产部调度处负责人龚士顺像往常一样坐在了生产部调度中心。
与以往不同,他面前的24块监控屏幕已经熄掉了一半,这代表着停产步骤正在稳步推进。
依旧亮着的12块屏幕上,也不再出现往日钢花四溅、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纹丝不动的画面——管道、高炉、转炉……
但龚士顺依然不敢掉以轻心。运行多年的老管道里面沉积了不少易燃易爆的焦油煤气,送氧管道里的高纯度氧气从理论上还有爆炸的风险。整个停产过程时间紧,又无前例可循,全靠几个工作人员自己摸索。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首钢生产部修改制定了95项有关停产的生产规程,检查了368个多年不用的阀门,查明其中不可调试的共有16个,并对这16个阀门逐一制定了紧急预案。
在一系列周全的部署下,首钢石景山厂区的10个厂矿始终保证了运行故障为零。
与此同时,首钢又在不经意间创造着一项纪录——大型钢厂安全停产、经济停产、稳定停产的纪录。
首钢石景山厂区大事记
1919年
首钢前身石景山炼厂成立。
1949年
一高炉炼出了解放后的第一炉铁水。
1961年
5月,建成了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年产30万吨小型材轧钢生产线。
1964年
12月,我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在首钢诞生。
1994年
首钢实现了钢产量824万吨,居全国第一名。
2005年
6月30日,5号高炉正式熄火。
2010年
炼铁厂、焦化厂、二炼钢厂等陆续实现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