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综述
武定正崛起
2011-01-20 09:36  浏览:345
2010年,武定县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三级跳”,突破3亿元大关。
这一突破,皆因武定人紧紧抓住了“两强一堡”战略与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机遇。
实际上,从2007年武定县地方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开始,武定就已经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接下来的2008年突破2个亿、2010年突破3个亿,4年中连迈3个台阶。“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在我省129个县区市的排名,由83位上升到69位。此外,在2010年楚雄彝族自治州争先进位中,武定由第4位跃升至第3位。
对武定县的发展,县委书记李怡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与定位:“整个‘十一五’时期,是武定奠定坚实基础、积蓄发展力量的5年。”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先打基础,再谋跨越。“联动两禄、融入滇中,依托昆攀、辐射滇西”,武定,准备着新的出发。
观念更新发展空间急速扩展
处于滇中城市经济圈北部增长极的武定的崛起,其意义远超出了单纯的地方发展范畴。
云南实施“两强一堡”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全面提升武定县域经济发展外向度开辟了广阔空间,滇中城市经济圈确定武定为四大增长极之一,川滇省际经济大通道、昆攀大通道的建设,更是对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的重大提升。
置身于更广阔的时空,武定开始架构与描绘未来:
以构建昆攀、滇川大通道为重点,扩张东西,打通南北,畅通城乡;以联通攀西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东南亚、南亚,着力构建“一极、一枢纽、一屏障、三基地”的战略新格局。
定位之变,带来了视界、观念之变;视界、观念之变,带来了发展空间的急速扩展。
2009年11月20日,武定县、禄劝县签署了《禄武经济走廊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两地将在城市建设、交通路网、矿产资源、经贸物流、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六个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最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补,城市互融,交通互达,经贸互往,文化互动,产业互联。两个同处于滇中城市经济圈北部增长极的城市“抱团发展”,共同打造“禄武经济走廊”,形成“同城效应”。
2010年3月,武定、禄劝、禄丰、元谋四县和昆明市、攀枝花市的旅游局、主要景区、旅行社负责人齐聚武定,举行打造旅游黄金线路研讨会,并联合签署了《旅游区域发展合作协议》、《友好景区合作协议》、《关于联合打造自助旅游环线的合作协议》。
抱团发展、区域合作。以创建科学发展先进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民族团结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为目标,以培育壮大现代烟草、生物产业、天然药业、冶金建材和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以提升壮鸡之乡、木纹石之乡、白药之乡、牡丹之乡、中国彝乡品牌为动力,武定县全力打造滇川大通道新型工业重镇、现代物流枢纽和滇中城市经济圈文化旅游强县。武定主动融入桥头堡与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
以发展工业与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武定县崛起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北部增长极的努力,将最终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得以形成一个完整而圆满的“圈”。
园区突破工业经济快速推进
储量大、品位高的钛、铁、铜、铅锌、砂岩(木纹石)等矿产资源,赋予了武定充足的发展底气。但数年来,对这些优势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粗放型、低效率状态。以钛资源为例,虽然开发利用已20多年,但主要销售初级产品钛精矿,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
坐拥资源富矿的武定,却陷入了矿产发展“困局”。
2006年8月16日,云南冶金集团新立公司进入武定,对全县钛资源进行集中开发整合。年产8万吨高钛渣建设项目,拉开了武定钛产业工业园区建设的序幕,以该项目为龙头,武定成功整合了境内9家规模小、资源消耗高的钛矿企业,实现了全县钛产业的升级、改造。
这一举措,为武定率先打破矿产“困局”,从对钛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武定县走上了一条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发展道路。
此后,武定县引入德钢年产40万吨铁矿精选项目、民营企业友联矿冶有限公司建设年产70万吨高磷铁矿脱磷项目、华翔公司年产60万吨球团矿项目;引入安宁化工厂在武定建设安化武定分厂;引入云南玉飞达钛业有限公司、生命源化工公司、恒雄矿业等大企业落户武定。
一个传统农业县进军工业化,从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武定工业成功实现“破冰”。
依托矿产、石材优势起步的武定工业园区如今已从“一园三片区”修编为包含大坪子冶金化工片区、长冲石材加工片区、九厂绿色食品天然药业加工片区、禄金轻工业片区、猫街综合工业加工片区的“一园五片区”。
昆攀、滇川大通道的建设,也使武定成为昆明、攀枝花等城市的产业转移基地,云冶集团、云南白药、友联矿冶、兴棱矿业等有实力的集团企业纷纷落户武定办厂兴业,一个滇中新型工业重镇的雏形逐步显现。
2010年,全县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6719万元,同比增长20%。
特色浓郁城市建设主打“民族文化”牌
2009年1月,武定狮子山正式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这座因留存着许多元、明、清古迹与出自历代名家之手的碑刻、楹联而闻名,因漫山遍野雍容华贵的牡丹花而醉人的著名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如今,随着狮山大道的建设,与县城紧密相连的狮子山将成为武定的“城市花园”。
精致的壁画浮雕,黄、红、黑为主的绚烂色彩,庄严华丽的土司府……历史罗婺的辉煌与傲气在这里充分展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云南友联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2亿元开发的“罗婺彝寨”,为武定探索出了一条城市建设差异化、特色化、民族化的路径。
2010年1月,总投资7.5亿元的武定县城旧城改造狮山大道建设项目正式奠基开工。该项目包括1个占地23亩的市政休闲广场、1个占地30亩的民族文化旅游广场等,其中,一条长1.2公里、宽36米的狮山大街将县城与狮子山连接起来。
很快,一个极具苗族风情的“云岭苗寨第一村”于2010年8月开工建设。这一项目同时也是高桥镇上狮子口村的整村异地搬迁项目,该村农民集体投资7000万元,使深山苗寨落户县城。从农村搬到城市的苗族群众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他们的加入,也为武定的城市建设注入了更多的民族元素。
以昆武高速公路连接线等路网建设,以及北部新区建设、复兴街改造、狮子山诸天楼阁恢复重建等市政建设与旅游地产开发项目为重点,武定先后实施了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城市重点项目8项,累计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约8亿元。
这些项目,是武定县委、县政府城镇建设拉动战略的龙头项目和核心项目,其中彰显的民族风情、突出的文化内涵,更成为武定县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
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而迅猛推进的城市建设,使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中铺排而出崭新的街道与耸峙入云的高楼,但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建筑也在慢慢消失,城市的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千人一面”,是对现代城市的贴切描述。
而坐落在武定县城的罗婺彝寨、狮山大道、云岭苗族第一村,这三颗正在擦亮的明珠,串联起了武定的历史与未来,使武定在城市建设与历史留存的碰撞中出色完成了一次文化寻根,它既是民族血脉的延续,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
借外力、谋发展,引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公司参与城市建设,是武定的另一条成功路径。云南中天诚讯有限公司、云南华润天然气有限公司纷纷加入,并首次通过BOT融资方式,引进云南深隆环保有限公司与云南润阳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亮化工程、绿化改造,使“一步一景”的园林城市雏形已基本形成。城市的差异化与高水准高品位建设,使武定在“千人一面”的城市建设中脱颖而出,先后获得“省级甲级卫生城市”和“州级文明城市”称号。民族风情与现代特色交相辉映,成为这座城市的最大亮点与卖点,县城“聚人气、活商气、促财气”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2.5%,比“十五”末的15.7℅提高6.8个百分点。
全面发展经济社会齐头并进
经济的快步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与一支凝心聚力的党员队伍。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武定县立足民族众多的实际,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在首位,不断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探索出了“三型四有”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爱促三力”主题实践活动,为全县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找准载体。紧紧抓住村书记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不放,培树典型、打造品牌,每年用10万元经费表彰奖励100名优秀村干部,有效激发了基层党建工作活力和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着力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重点打造100个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三型四有”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模式的全面推进,使武定县党员队伍形成了思改革、促发展、求突破、谋跨越的浓厚氛围。
作为长江中上游森林防护体系建设县和昆明重要水源地,武定县将林权制度改革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建国家级生态县,构筑楚北金沙江流域生态屏障。
2010年,我省5县跻身全国百强林改典型县行列,武定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武定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效显著,确权率达99.9%,确权面积达303.7万亩。通过林改,全县生态林业示范村、林业产业示范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狮山镇夭鹰村委会大石房村依托本村广阔的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林果为主的生态旅游业,该村农民自发举办了三届樱桃节,吸引游客上千人前来品尝樱桃,2010年生态旅游总收入达80万元。
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林业成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耀眼的亮点与农民增收致富中不可缺少的“绿色银行”,更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几年来,武定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森林综合覆盖率达55.3%。
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通过深入开展“平安武定”创建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并荣获“省级先进平安县”称号;创造性地在民族特殊贫困地区大力实施“五入一帮扶”工作措施,民族贫困地区综合开发成效显著,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发窝乡被授予全州第一个“民族团结示范乡”荣誉称号,典型经验和做法受到国家、省、州领导充分肯定。
社会事业稳步提升。国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初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103.6%、66.9%。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完成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就业保持稳步增长,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9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扶贫开发全面推进,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2万人。
人民生活切实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078元增加到15018元,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91元增加到3223元,年均增长12.5%。切实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累计建成566套保障性住房,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4.6平方米。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一个崭新的武定正崛起于青山绿水间。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