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综述
滦县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业
2011-03-11 09:43  浏览:294
  亭榭楼台,小桥流水,青砖灰瓦,小巷幽深……仅仅一年时间,滦县老城被拆迁平整后原本空旷的土地上,已俨然矗立了一片古香古色、错落有致的明清时代建筑群落。
  千年古滦州生动再现,是滦县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举措,是滦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探索。滦州古城实现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理念在引领,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推动?
  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滦县物华天宝,矿产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富饶。境内铁矿、石灰岩、石英长石、石英砂岩、陶粒页岩矿等20多种资源可供规模开采,其中司家营铁矿储量23.5亿吨,是亚洲最大的单体矿山。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滦县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先后建立了五大工业园区,并培育了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等主导产业链条。
  是守着资源吃资源,还是另找突破口,让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条腿走路?” “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面对发展方向的抉择,县委书记卢宏秋一语中的。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这县“十二五”开局的铮铮誓言。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役滦州古城,滦县底气何在?
  滦州古城是殷商时期黄洛城的旧址,因紧靠滦河西岸,固定名“滦州”。滦州城地势险要,南有研山,北倚横山,东傍滦河,西控幽燕,拥有一触即发的文化元素: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之际,皮影和评剧两朵积淀千年的文化奇葩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悄然绽放,而近现代的关学东来、辛亥滦州起义、杨三姐告状等文脉传承,也早已成了这里的文化注脚。正是这些,铸就了滦州古城在京东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地位。
  开发滦州古城,滦县文化优势傲然不群。
  让历史符号变为历史存在
  把文化作为发展的资源和要素,在滦州古城开发的进程中,滦县正把历史符号变为历史存在。
  滦州古城文化旅游总体开发建设计划投资约50亿元,项目占地2000余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滦州古城的文化旅游景点设施和旅游项目开发。具体建设要素包括:用来展示滦县历史上标志性文化的主广场;突出古色古香的老县衙门、文博物馆、城隍庙、文庙、钟鼓楼、接官亭、戏院、古戏台等复古建筑;体现濒水而居、临水起舞的水文化的绕城“九龙河”及配套建设,并修建“青龙溪”;满足旅游和居住需要的小吃一条街、古玩一条街、旅游商品一条街、客栈一条街及游客接待中心、五星级酒店等。
  如今,一处典雅的明清建筑群落已见雏形,精美的雕、镂、镌、刻无处不在,古老的传统文化无处不有——漫步已经落成的滦州古城50亩示范样板区,这里的一木一石、一梁一柱、一窗一棂,都会使人陶醉,叫人叹绝。每当夜幕降临,滦州古城在一串串红灯笼的映衬下分外耀眼,篝火、唢呐、大秧歌,与穿梭的车辆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有机交融,相得益彰,民俗风情在这一刻得到完美展现。
  把文化旅游业做成最大的民生工程
  滦州古城有过辉煌,也有过累累伤痕。
  作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滦州古城一直百业俱兴、人声鼎沸。但1976年地震后,古城发展停滞不前,公共设施年久失修,街巷脏乱,房屋破败,污水横流,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居民生活十分不便。曾经令群众自豪的古城,成为他们心中一块隐秘的伤疤。
  要改造古城,要改变古城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要把文化旅游业做成最大的民生工程——思路一定,系列举措势如破竹般展开。
  在科学审视古城历史和现状,并多次走访各界群众,集中民意后,滦县与专营古城置业的云南楚雄汇通公司鼎力携手,开始操办一席“巧妇遇见米的完美盛宴”。在8个村庄、1700户村民、1500亩土地顺利收量、拆迁的基础上,滦州古城从一期工程举行开工典礼到样板区展示中心盛大开盘,仅仅用了5个月零两天的时间!
  随着滦州古城样板示范区的落成,民俗街正式开街迎客,云南银饰、东北人参、缅甸翡翠、滦河特产等旅游商品纷纷涌入。年底即将回迁的古城人也已按耐不住,占尽天时地利的他们纷纷加入经营古城的大队伍,开商铺的、卖字画的、经营特色小吃的比比皆是。据古城置业策划总监梁仲辉介绍,滦州古城全部建成后,将达到国家5A级风景区标准,预计每年有300万人来这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对古城的发展、对每个家庭的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低估的带动作用。
  伴随滦州古城开发的迅猛态势,滦县其他文化旅游项目方兴未艾:文峰塔风景区落成、青龙山风景区落成、滦河水利风景区一期竣工、紫金山风景区和横山风景区年内启动,一条“文化巨龙”开始腾飞。
  变化源于文化。这种变化,是滦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收获的硕果,更是滦县人迎接科学发展的重要信号。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