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钢铁业不佳的盈利前景,一面是搬迁后的巨大土地收益,首钢方面拿出的租赁协议让首钢股份(4.42,0.00,0.00%)的小股东分享土地收益的希望破灭,以知情权为由的诉讼背后是面对土地收益的难耐心情。
首钢股份(000959.SZ)停牌5个多月,平静的表面背后暗流涌动。
以于志涛、李洪军为首的两名首钢股份自然人股东,在全国联合了30名小股东,一纸诉状将首钢股份告上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理由是想要获得应有的股东知情权。
于志涛提供给记者的诉状显示,他们的诉讼请求包括:一、请求依法判令原告依法查阅关于北京首钢股份的限产、停产、拆迁补偿的相关董事会决议、监事会决议、财务会计报告。
二、请求依法判令被告对原告的质询予以明确的书面答复。三、诉讼费及原告实现权利的费用由被告承担。
于志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1月就和其他小股东联名请求查阅与公司限产、停产和搬迁补偿相关的董事会决议、监事会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给公司董秘章雁寄去了《查阅和质询申请书》。但由于数月来公司没有给出任何答复,只好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作为股东的知情权。接下来他们还会在全国巡回举办“首钢股份投资价值与股东权益研讨会”,“让更多的小股东关注首钢股份的资产重组以及作为上市公司股东所具有的权利”。
眼看首钢搬迁接近尾声,但是截至目前,从首钢股份公开的信息中,看不到任何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首钢股份的限产、停产和拆迁的相关法律文件和赔偿数额,于志涛开始着急。
首钢集团一位不愿具名高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首钢总公司一定会抓紧时间,争取在6月30日之前完成资产置换,“以对股民有个交代”。
时间对于双方来讲,都正在越来越紧迫。
资产如何评估
前述高管称,为了在6月30日之前拿出重组方案,目前首钢集团上下都在集中精力“做评估”。
尽管评估结果还未出来,但是作为此次搬迁除了首钢集团外的另一独立法人主体,首钢股份自身资产评估已经引来不小争议。
据首钢内部人士透露, 3月底搬迁涉及全部员工已与集团签完协议,部分人选择买断工龄,获得一笔赔偿金;部分人选择外调到位于河北迁安的迁安钢铁厂或者位于曹妃甸的京唐公司或者首钢集团旗下其他子公司;停产的设备大部分以资产的形式卖给了其他下属公司,以资产换股份,“长钢、通钢的人都来北京抢着要”,剩下无法改造利用的则被直接当废铁非钢处理掉。
李洪军则认为,大股东首钢集团承诺为保持上市公司经营稳定性进行重组,但是拆迁和重组是两个不同概念,在资产重组前的资产评估中,必须将首钢股份作为搬迁户的利益补偿计算在内。
所谓搬迁户利益补偿,源于首钢集团2005年启动的环保搬迁。200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下发《关于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的批复》,首钢集团搬迁的大幕正式拉开。作为首钢集团旗下的钢铁主业上市公司,核心资产位于北京石景山的首钢股份首当其中。
2008年,受奥运限产影响,首钢股份的钢铁产能被压缩至200万吨,产量同比下降50%,营业收入同比降低10.28%,净利润同比降低41.90%。2009年,钢铁产能有所恢复,仍被控制在290万吨左右。2010年底,首钢股份位于北京石景山的钢铁主流程生产线正式停产。
李洪军表示,首钢股份为首钢集团的搬迁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作为被拆迁的法人主体之一,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首钢股份理应独立获得相应的赔偿。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截至目前,北京市政府对首钢集团的补偿,除了200多亿元的资金补偿,批准了首钢股份顺义冷轧薄板厂项目和首钢集团曹妃甸京唐公司1000万吨产能项目外,还将首钢集团搬迁后留下的8.56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CBD(中央商务区)的北京西部石景山永定河沿线一级土地开发权“补偿”给了首钢集团。
2011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部分土地的开发价值达到2000亿元(折合2.34万元/平米)。
据悉,《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已于2007年通过的,首钢旧址定位为“城市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今后重点发展工业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工业教育培训、工业博览旅游、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服务六大产业。
据媒体最新报道,先期项目首钢二通铸钢清理车间改扩建工程已竣工,这个老厂房将改造成一个动漫游戏城。同时,石景山区政府已经与7家重点企业,包括两家央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年内会有5个重点项目启动。
巨大的土地增值效益让人羡慕不已。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政府对被拆迁人的补偿包括产权调换和作价补偿,其中作价补偿包括土地拆迁补偿、房屋拆迁补偿、停业损失和重置费等。
首钢股份小股东联名在质询书中写道:根据房屋等建筑物和土地不可分割的特性,首钢股份固定资产所占用土地的使用权应当属于首钢股份。
但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这一说法成立也是要有前提条件的。首钢股份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显示:“本公司(指首钢股份)有偿租用发起人以出让方式取得的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的15宗和位于北京市昌平巩华镇的1宗、共计1621261.3平方米的土地,租赁期限为50年;2002年前,该等土地的年租金为4元人民币/每平方米,2002年以后的租金由双方另行协商确定;如遇国家有关政策变化而对租金水平有较大影响时,合同双方应协商调整。本合同终止后,本公司有权决定其所租赁土地的处置方式。”
简而言之,首钢股份其实只是一名租户,并不能获得其固定资产所占土地共计1.62平方公里,占首钢集团总面积18.9%的土地的使用权。
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王春刚律师对记者表示,在中国早期的证券市场中,国有企业上市“租赁”大股东土地和厂房的形式非常普遍,但实际上市公司并不据此拥有该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拆迁收益上市公司能否享有必须查阅租赁合同细则。
股份公司与首钢集团签订的《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从未公开过,同时首钢集团与北京市政府签订的相关拆迁补偿文件以及上市公司相关董事会决议公告,我们都无法看到,所以才向上市公司提出查阅申请并向法院提起诉讼,于志涛表示。
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能联系到首钢股份董秘章雁。
重组方案不被看好
首钢集团对注入资产的盈利能力曾做出补充承诺,即注入资产201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上市公司2010年经营生产状态下的水平。
“最终重组方案还在制定当中,据我所知,曹妃甸资产作为注入资产置入上市公司的可能性最大。”前述不具名高管对本刊记者表示。
其实这也暗合此前的市场传闻,因为按照之前的市场预测,首钢集团能拿出手的置换资产也无外乎迁安钢铁厂和京唐钢铁厂,而这两个钢铁项目本身也正好都是在首钢搬迁的大背景下于近几年启动的新项目,进行置换“名正言顺”。
“国内钢铁业受高矿价影响盈利不好已经众所周知,市场对钢铁业的资产重组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何况首钢还是打算置换盈利前景并不明朗的资产。”宏源证券(18.72,0.00,0.00%)研究员赵丽明对记者表示:“市场很难认可。”
可查阅到的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迁钢生产生铁483万吨、粗钢485万吨、钢材381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净利润2亿元。产量上看略高于首钢股份,但是从产品结构上盈利并不乐观。
首钢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迁钢在首钢集团的定位是板材基地,其主要产品有优质碳素结构钢、高强度低合金钢、深冲钢、汽车用钢、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船板等。
复星集团一位长期跟踪钢铁产业投资的人士表示,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中厚板,目前面临的市场竞争相当惨烈。钢铁上市公司中中厚板占比较高的盈利都不怎么样,如济钢和南钢。
据悉,首钢7年前着手准备搬迁工作,考虑到毗邻迁安铁矿,可以满足上游原材料供应,于2003年选址河北迁安,新建了迁安钢铁厂,年设计产能850万吨。
由于这一时期正好是中钢协极力鼓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板带比的年代,所谓提高板带比就是指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在钢铁产品中的比重,并借以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而在中钢协看来,板带就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的代表,所以这一背景下迁钢的产品自然定位于各类板材。
但由于国内钢企一拥而上,且政策本身对国内钢材消费的实际情况欠考虑,结果很快造成板材过剩,尤其是中厚板,连宝钢这样的钢铁龙头中厚板业务都多年亏损。
反而是首钢股份作为华北地区最主要的线材生产商之一,受房地产行业需求拉动,盈利相对可观。在受奥运限产产量大幅减少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2008年和2009年,仍然保持盈利且净利都在3亿元以上。这在当时同等规模钢厂中,算相当不错的成绩。
如果说迁钢由于产品结构问题难获市场认可的话,号称全国规划最科学、设备最先进的京唐钢铁生产基地,就能让市场买账吗?
据了解,京唐钢铁厂位于河北曹妃甸,地处唐山南部的渤海湾西岸,天津港(8.76,0.00,0.00%)和京唐港之间。2005年2月,作为对首钢搬离北京的政策补偿,国务院批准了首钢搬迁至曹妃甸建立新的钢铁基地。项目设计年产铁898万吨、钢970万吨、钢材913万吨。
2007年3月,首钢京唐公司在曹妃甸开工。该项目利用曹妃甸“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的地理优势进行建设,深水港可满足25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进出,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
而矿石码头、散货码头和成品码头作为钢铁厂的重要配套设施,建设条件也是相当优良。码头建设共使用岸线5149米,其中使用深水岸线2914米。30万吨级矿石专用泊位两个,吞吐量3400万吨/年;15万吨级散货泊位和10万吨级散货泊位各1个,吞吐量340万吨/年;1~5万吨级成品码头泊位11个,吞吐量1222万吨/年。
生产设备方面采用了5500立方米高炉,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高炉,名列世界第五,平均日产量可达到1.2万吨以上。
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如此精良的装备,让京唐公司诞生之初就笼罩着光环。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先进的设备及生产线需要巨大的投入,京唐公司建立将近7年,去年投产,至今迟迟未能盈利。
中信建投钢铁分析师王喆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2010年以来进口铁矿石年度长协矿模式已经终结,协议价相对现货价的差价越来越小,当初大家认为的钢铁临海基地所独有的进口铁矿石的成本优势在减小,而且任何新上的钢铁项目要想在10年内盈利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除了新上钢铁项目实现盈利本身所需周期较长之外,据首钢集团内部人士介绍,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也是问题之一。由于该项目由首钢集团与竞争对手、国内另一大钢铁巨头河北钢铁(4.51,0.37,8.94%)联合组建,二者分别持股51%和49%。双方在经营管理理念上时常发生分歧,产生了不少内耗。当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许中波就预言,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两家钢铁巨头由行政力量联合组建成一个钢铁公司,一起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合作不可能长久。
今年“两会”期间,河北钢铁董事长王义芳向记者证实,河北钢铁集团已经决定退出京唐公司49%的股权,媒体报道开滦集团有望接手。
“这对京唐公司来说是个机会。首先可以保证京唐公司的焦煤供应,其次不需要与竞争对手合作,管理模式上能优化。”首钢集团研究院一位研究人员向记者表示。
根据首钢集团提供的资料,2009年全年,京唐公司生产生铁234万吨、粗钢219万吨、钢材208万吨。“2010年京唐钢厂仍然处在亏损当中。集团领导内部开会制定的目标是2011年京唐公司必须盈利。”该研究人员向记者透露。
整体上市成泡影
眼下,拿出一个让各方满意的重组方案显然已经让首钢集团倍感压力,更别提整体上市了。首钢集团董事长,也是2011年年初刚刚当选中钢协会长的朱继民曾在2007年“两会”期间承诺2010年首钢集团整体上市,现在看来不但完不成,而且相差甚远。
“现在资本市场上钢铁企业非常流行注入矿的概念,首钢矿业公司的盈利能力确实很不错,但是由于产量还只有几百万吨,这次重组中肯定不会注入。”该人士表示,“首钢搬迁涉及800万吨钢铁产能,工业史上不多见, 2万多员工面临安置,集团的压力非常大,这次只能先完成资产置换再说,整体上市要一步一步来。”前文所述的首钢高管表示。
首钢股份作为首钢集团A股唯一上市平台,1999年于深交所高调上市,是中国最早登陆资本市场的钢铁企业之一,当时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多个“第一”,如是中国第一家引入战略投资者,第一家由市场确定发行价,第一家实行路演推介的上市公司。
然而上市以后,首钢股份没能继续延续刚上市时的辉煌,反而一蹶不振,无论是上市公司本身还是大股东首钢集团,对这个上市平台的利用相当有限。上市十余年,首钢股份除了IPO公开发行融资约18亿元,2003年发行2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外,就再无其他融资行为。同时在钢铁行业尤为紧迫的整体上市问题上,一再落后同行,导致公司股价长期低迷。
由于早期证券市场资源有限,大型钢企都是通过先拿部分优质资产,当时主要是冷轧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结果造成钢铁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非常大,另外铁矿石涨价,钢铁行业利润往上游集中,造成钢铁产业链中单一一道工艺的利润低,上市公司业绩不好,钢铁企业纷纷开始启动整体上市。截至目前,国内稍具规模的大中型钢厂都已通过定向或非定向增发逐渐完成整体上市。
就在首钢股份股价长期低价徘徊之时,母公司首钢集团的钢铁业务几度错失发展良机。首钢集团前身是石景山钢铁厂,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钢铁企业,始建于1919年。1996年,首钢集团正式成立。
从1978年到1998年,首钢钢铁业快速发展,钢铁产量从179多万吨增长到800万吨,而同期武钢集团产量只有615万吨,鞍钢集团为850万吨,宝钢集团也只有1098万吨。根据首钢股份招股说明书,1998年首钢集团生铁年产量751.48万吨,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三;钢年产量802.12万吨,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三;成品钢材年产量702.16万吨,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就在国内钢铁企业开始进入产能快速扩张时期的本世纪最初几年中,首钢集团产钢量却长期停滞不前,到2003年,产钢量仍然在800多万吨左右徘徊。
记者查阅股份公司早期年报后发现,从2000年开始,首钢股份管理层暗中开始向非钢产业转型。年报写到:“公司主要产品以钢铁长线产品为主,品种较为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与区域经济特征不相适应。”
2002年,公司净利润大幅减少。年报称,减少的原因系由投资收益同比下降,并首次对外承认公司非钢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回报与公司预期相比尚有差距。
“2004年前后是钢铁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首钢先是受制于首都的城市产业结构规划,以及想开拓高附加值新业务,一度进入电子、软件和生物科技等领域,但事实证明这些转型并不成功,反而错过了钢铁产业最黄金的几年。2003年以后,全国钢铁行业掀起了兼并重组的浪潮,而首钢又开始忙于搬迁,再一次错失了发展机遇。”一位钢铁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2003年后,首钢收缩战线,重回钢铁主业,通过走出北京后自建新厂和兼并重组了长治钢铁厂、贵州水钢、新疆伊犁钢铁厂和通钢等,钢铁产能发展到接近2000多万吨。
根据首钢集团的最新规划,未来首钢将形成秦皇岛、迁安、曹妃甸和北京顺义四大板材基地,以及山西长治和贵州水钢两大长材生产基地;计划到2012年实现钢铁产能3000万吨。而截至停产前,首钢股份的钢铁产能仍然不超过400万吨,首钢集团的整体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