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跌破9%
中国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相对高位,但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内经济结构日益显现的结构性问题,明年经济增速逐步下滑的态势已经形成。短期内中国无法进行从依赖外部需求市场转向以内部需求拉动的增长模式,中国近9%以上的经济增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的模式难以持续,预期2011年全年经济增速维持在9%,明年下滑至8.4%左右。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缺陷依然存在。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在消费未能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外需的下滑使得增长更多地依赖投资来完成。预期2012年投资仍维持24%左右的增速,通货膨胀率如果维持现有调控力度,预期全年会回落至4.8%的水平。
大部分在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热点问题将持续到2012年:负利率制度下的通货膨胀持续;以房地产为依托的高利贷资金链断裂导致的民间融资市场崩盘;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导致中国出口萎缩;地方债务高积累陷入危机。
货币和财税政策面临调整。货币政策在处理经济增速滑坡和通货膨胀失控两方面的关系仍然面临着“两难”局面。随着经济增速持续走低,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货币政策在平衡通胀和经济增速方面会有所调整,会出现“名紧实松”的格局,但随着土地财政的退潮和地方债积累的风险日甚,减税和紧缩财政开支这一被金融危机时期各国广泛使用的财税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产业政策调整着眼于启动新的经济增引擎。过去房地产市场被作为支柱产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失控的房地产泡沫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面临二次衰退的危机,中国传统的世界工厂的定位也面临瓦解,最近中共中央提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动议,似乎在尝试这种探索。
随着欧美市场需求低迷,中国出口补贴政策短期内难以退出,视中美围绕人民币汇率政策是否会升级为贸易战,以及出口萎缩局面等情况,人民币微升和大幅贬值的可能并存。
□赢周刊记者韦常春
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经济将呈现总体下行、轻微波动的走势,经济增长率较2011年小幅下降,全年增幅约为8.4%
2012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将延续2011年一季度以来逐步放缓的趋势,经济增速将跌破9%。由于通胀依然处于高位,房价调控未取得显著成果,预计央行在2011年四季度和2012年4季度将继续维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投资增速受限。而欧元危机短期内无法改善甚至可能恶化,中美汇率争议激化,都可能对外贸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2012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季度增速下降到8.8%左右。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认为,从明年二季度起,宏观经济将触底反弹,但回升幅度有限,到下半年形成总体平稳的发展趋势。
一季度通胀受控后,宏观调控将告一段落,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受流动性回升的影响二季度经济将呈现恢复性增长,但由于整体环境的限制,反弹力度有限。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不大,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投资驱动,消费增速将小幅下滑,出口增速稳中有升。
随着二季度以后宏观调控力度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将有所回升,但由于对经济过热的警惕和各级政府债务负担,投资回升的势头将较为温和。
由于央行对银行业监管的强化,商业银行在年初集中放贷的惯例可能被打破,受调控政策延续的影响,2012年一季度投资增速将继续回落。
二季度调控放松后,固定资产投资将逐步回升,但由于调控政策只是逐步放松,回升速度将较为温和。预计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29046.2亿元,增速为23.9%。
消费增速则将温和下滑,全年走势将较为平稳。
由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部分刺激消费政策到期,2012年一季度居民消费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同比下跌,然后总体保持平稳趋势。预计2012年全年居民消费总额为200918.9亿元,增速为16.5%。
对外贸易将持续增长,总体上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基本稳定。
虽然传统的欧美市场不乐观,但受惠于新兴市场需求,且政府可能推出鼓励外贸的政策,中国外贸在2012年仍可望保持较为可观的增速。预计2012年进口将增长24.5%,出口增长22.3%,外贸顺差约为1450亿美元,与2011年基本持平。
通货膨胀将高位回调
2012年CPI将在上半年逐步回落,下半年再次攀升,全年通胀率约为4.8%。
2011年三季度达到本轮通胀的高点以后逐步下降,2012年上半年也将延续这一趋势,但回落速度较慢,幅度也不大。
央行通过严厉的数量控制抑制通胀,因此2011年四季度到2012年上半年通胀都将呈现回落态势,但由于未能有效运用价格型工具,金融体系中出现了影子银行,削弱了调控效果。
预计到2012年6月-7月,通胀下落到局部低点4.3%,然后央行二季度政策回归中性的影响显现,通胀再度缓慢攀升。
美国可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国家大宗商品价格再度上涨,加大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劳动力成本增加
工人工资上涨将增加企业劳动力成本压力,东南沿海低技术制造业面临更大压力。
受通胀、劳动力短缺及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政策的影响,2012年工人工资将有较大增幅。预计全年工人工资平均增长18%。
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
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将放缓,甚至在某一时段内可能出现贬值。
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约30%,出口企业不堪重负,可能已经出现“汇率超调”。根据海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交易来看,2011年9月后已经产生了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预期。
2012年,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放缓,部分经济体可能出现硬着陆,从而引起资金回流发达国家,带动新兴市场货币贬值。
中国也将面临热钱外逃、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政府为了支持出口和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将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在某些时段可能让人民币小幅贬值。预计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总体上会升值2.1%。
通胀水平一直居高不下
2011年通货膨胀指数一直保持在高位,通货膨胀持续保持在高位。2011年全年CPI涨幅每月都高于4%,尤其是自从6月份涨幅达到6.4%后,就一直保持在6%以上。虽然8月和9月的CPI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涨幅回落,但9月份通货膨胀率仍为6.1%。
截至2011年10月,央行已经加息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显示出一定的货币紧缩力度。
但是类似欧债危机这样的外部环境不稳定和民间借贷崩盘这样的内部因素让决策者出于保增长的角度,货币和信贷政策的紧缩力度、节奏一直不够彻底和坚决,负利率现象不但全年存在,且负收益幅度愈发明显,导致了通胀水平持续高攀的现象。
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继续回落,但是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5%,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与上月持平,环比仍然呈现普涨态势。
短期内通胀压力很难得到缓解。PPI与CPI涨幅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仍高于CPI,也显示价格上涨还没有从生产环节完全转移到消费环节。
除去一直以来拉动通胀的主要因素食品外,服务类价格也出现普遍上涨,其中,居住类的价格同比上涨趋势显著;与人工服务价格相关的项目,如家庭服务及个人服务等项均出现显著的上涨趋势,显示出结构性通胀的压力仍然存在。
通货膨胀率必然超出年初4%的制定目标。整体来看,截至9月份通货膨胀涨幅累计达到5.7%,不但远超过年初制定4%的目标,连想把全年CPI控制在5%之内也很难实现,全年涨幅将在5.7%左右。
中国经济步入软着陆周期
中国经济增速轻微放缓,但增长潜力较强。2011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4%,按季度分,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同比增长9.5%,三季度同比增长9.1%,显示出经济增速在逐步放缓。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虽然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明显高于2010年同期增幅。
固定资产投资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虽然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但是依然高于去年同期24%的增速。未来一段时间内,保障房建设活动将持续,房地产建设活动将保持在高位运行,也将对投资增速起到保障作用。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7.0%,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增幅,反映了政策紧缩对总需求的抑制作用。
出口增长明显放缓。9月份出口增长回落至17%,低于市场预期,2011年前三季度增长较去年同期放缓明显。未来出口虽然会受到欧债危机导致欧洲经济放缓的影响,但受新兴国家的需求稳定增长,四季度出口将在保持15%的稳定增长。
总体经济增长好于预期,通胀高于预期,两者决定了调控政策近期难以转向。
近期出现经济增长幅度放缓,是货币紧缩的目标之一,而非不良影响;且目前信贷紧缩程度较金融危机之前要轻,现阶段绝不可轻易放弃。
对于之前出现的民间借贷崩盘和出口放缓的问题,政府已经出台或正在研究相关稳定措施和政策。像温家宝提出稳定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已经是针对出口企业的定向宽松。并且对于涉及民生和保增长的保障房建设也有针对的资金支持,短期内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会出现一轮松动。
短期内货币政策处于观望期,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未实质性转变
政府在确定十二五规划时尽管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放在首要位置,但中国经济的治理结构和多年来形成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短期内难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中国经济增长应该由目前的投资和外需拉动,转变为以国内消费为主的内需拉动增长方式。
政府对经济过度干预的模式难以退出,也决定了中国未来几年政府主导、依托国企投资拉动的低效率增长模式难以改观。
国进民退、政企不分和由此导致的居民收入两极分化严重,产业升级缺乏活力,决定了依赖国内消费抵消由于外需萎缩导致的经济下滑的策略难以奏效。
从结构转型的战略上而言,刺激内需是一个必然路径。
房地产市场作为过去8年来的支柱产业,其弊病愈来愈多,国家试图寻找新的产业增长极来代替之。
宏观层面上,欧盟地区的财政紧缩,美国经济不振,其实最受打击的是过去多年来中国确立的世界工厂定位,由生产大国转向消费大国是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关键和标志。
作为消费中坚力量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没有支撑,而且该群体不确定性增大,金字塔形的收入群体分布结构决定了消费难以短期内启动。
生产成本的上升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以及人口红利的结束导致过去低廉模式结束,而新的模式尚未形成。
着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政府政策倾斜方式”引导产业发展的模式主导产业方向尽管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逻辑,但仍然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过去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预示着文化产业被作为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同时随着各扶持政策的细化落地,文化产业向支柱性产业发展,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将翻番。
今年初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这次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在未来五年内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5%上升至5%以上,文化产业发展增速也将加快。
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不会放松
首先此时放松将使过去一年半的调控前功尽弃,影响决策者形象。
而目前随着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价格初步松动,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的情况下,一旦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既会影响到当初设计房地产调控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会影响到决策层的形象。
其次,政府提出了未来五年内建3600万套保障房的替代目标,以防止过度依赖商品房开发造成的过热现象。随着政府对保障房政策注入了极大的推动力量,包括发行债券、提供宽松的土地指标、采取严厉的行政追责等办法,今年开工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基本上会达到。而也只有保障房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后,才有可能实现决策层所设计的让低收入者有保障、中收入者有市场、豪华型住房需求有控制的房地产格局。也只有保障房达到或接近三年3600万套的目标,房地产调控才有可能出现根本上的松动。
再次,近期政府对房地产调控从行政和金融政策上表现出调控持续的态势。
从银行行为上看,自建行率先提高首套房贷款利率依赖,各大商业银行逐步在全国各大城市跟进财税和货币政策。
财税制度难以有效服务于企业减负
首先各级政府无须为民众福祉负责,因为大众没有选票约束政府行为,政府从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难以通过节流和减税让利于民,减轻全球危机冲击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负担。
其次,近年来中国各级财政税收在土地财政的支撑下,一直保持在30%左右的增速,远高于GDP和居民收入增速,但政府开支仍然面临较大缺口,而且政府习惯了开源不节流,在经济增速下滑时也难以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减税让利。
随着卖地财政走向尽头和实体经济衰退,地方政府财政增收的途径目前着眼于几下几个途径:
1.发放地方债借新还旧,目前已经开始试点,有可能全国大面积推开。此举一方面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一方面解决了地方政府到期的债务压力。
2.延缓到期地方债务的偿还,此举可以暂时延缓财政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开启农村土地流转,在挤完城镇市场土地价值后,挤出农村市场最后的土地价值,但由于涉及大量的农民进城问题,短期内难以启动。
货币政策将“似紧实松”
从货币工具上看货币政策受持续通胀和负利率的制约难以出现实质性的放松,但从货币总量供应上会宽松。
首先,外需的下滑已成定局,中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治理结构决定了中央和地方投资拉动经济完成任期增长任务的必然性,通货膨胀要给经济增长让路。
再次,中国政府害怕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和高利贷资金断裂蔓延导致的经济硬着陆,货币隐性注水恐怕是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外贸相关政策以稳定为主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二次衰退的风险使得中国外贸面临严峻局面。把扩大进口与稳定出口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短期内外贸政策将基本保持稳定,包括出口退税、金融、保险及汇率政策。
尽管此前关于取消出口补贴的呼声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多日盛,但随着外需转入低迷,外贸补贴难以退出。
汇率政策的调整兼顾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博弈。首先,中美之间如果美方汇率法案通过,则中美贸易战的概率大增,其结果是导致中美贸易急速下滑,中国出口顺差萎缩,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汇率政策必然作出相应调整。人民币升值目前在国内被用于代替加息的货币政策补充工具,但随着美元走强和人民币贬值承压,汇率政策趋于平稳,作为抑制通胀的利率工具会随着美国的加息而被重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