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周日(9月9日)公布的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物价涨幅与过去五年CPI表现出的季节性特征基本一致,不会影响对货币政策降息和降准的预期。
然而,半年来跌幅持续扩大的PPI揭示着内需疲弱的局面没有改善,企业去库存化的艰难,以及诸多领域产能全面过剩的困境均加剧了工业品生产领域潜存的通缩隐忧,显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并未减轻。
数据显示,中国8月CPI年率上升2.0%,预期上升2.0%,前值上升1.8%;8月PPI年率下降3.5%,预期下降3.3%,前值下降2.9%。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师主任牛犁称,从过年五年的CPI表现来看,其季节性特征很明显,8月份环比上涨0.6%,也与该数据以往平均环比涨幅基本一致;且CPI反映的是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的涨幅,从目前看比较稳定。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数据跟我们当前经济状况比较一致。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需求下滑,产能过剩抑制价格上涨,这从数据上也反映出来,PPI作为工业生产最直接的指标在加速回落。”
李慧勇称,CPI的回升最主要受到台风等天气以及季节性因素影响,蔬菜鸡蛋价格上涨导致的。李慧勇说,这属于季节性波动,跟真正反映供求的形势没什么关系,不能因为CPI涨到2%就说有通胀压力;预计今年CPI往高了估可能是在3%。
物价数据或无损对货币政策降息降准预期
自3月PPI进入负值以来,年率降幅持续扩大,加重了市场对工业品生产领域通缩的忧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就认为,这显示企业经营活动并不活跃,一方面仍在去库存,同时过高的成本压力也抑制了企业再生产热情;政策方面应有所体现,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松动应积极跟进。
李慧勇表示,PPI下行对企业生产效益会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现在成本高高在上,但售价低,这样的格局会使得企业腹背受敌,部分企业可能退出生产领域,对经济造成实质性伤害。
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九个月来首次降至50下方,出乎市场意料,稍晚公布的汇丰制造业PMI亦降至41个月低位,而市场普遍期待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宽松政策迟迟不来,令业界对三季度中国经济愈发悲观,法兴银行等外资投行因此下调对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
牛犁称表示:“至少从CPI的数据看不会影响对货币政策原有的预期,包括降息和降准。”不过,牛犁指出,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不稳定因素,以及美国是否会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均会影响中国,加上目前房价存在的反弹压力,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尤其是降息工具。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表示,CPI略微回升,但PPI继续大幅下挫,说明经济形势依然较为严峻,而实体经济的经营状况未得到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在目前的物价水平下,通过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稳增长是可行的政策选择。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认为,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下调还是有一定空间的,这无疑会对市场带来一定激励作用,使得A股市场出现短时间反弹,不过,宏观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完全好起来,所以建议投资者不应过早乐观。
范为说:“我们目前的经济处在一个需求不振,但是产能过剩的这样一个状态,以致供需的结构上是非常矛盾的,只有我们实体经济彻底解决了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才会使得股市有真正的这样一个反转。”
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CPI同比增2%在预期之中,并且他判断,这是年内CPI的拐点,而不是暂时性反弹,李迅雷预计第四季度CPI将会缓慢回升,在第四季度央行使用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任然存在,降准比降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