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日前以较高调门公布了9月份外贸数据:出口同比增长15.3%,高于市场预期3.3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7%,比市场预期增加9个百分点(市场预期的同比增幅为下降2%),月度进出口同比增幅双双超过市场预期。
就此,海关总署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9月份进出口总额创下年内最高月度水平;再是9月份出口增幅创下19个月来最高月度水平。
为提振市场信心,稀释8月份主要经济运行数据全线下滑带给国内外市场的普遍忧虑,海关总署在前天上午破例为月度进出口数据的发布召开专场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特意指出,今年前三个季度,外贸呈逐季好转态势,政府支持外贸的措施开始生效及外需改善,共同改善了三季度进出口态势,未来2-3个月内,出口将继续走强,四季度贸易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国内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也纷纷以“中国9月进出口强劲反弹”或“强劲增长”作为醒目标题,再配以粗黑体字体对海关总署的数据及四季度态势判断作出快捷“呼应”。
然而,与官方的乐观预测及主流媒体的乐观报道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市场人士及专业预测机构对外贸走势的判断则要谨慎许多。在全社会急于为外贸鼓劲打气氛围下,以下若干制约外贸难以“强劲增长”的因素,很容易为“鼓劲打气者”有意淡化甚至故意“忽略”不计:
其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外贸增幅是7.5%,可前三个季度实际增幅只有1.8%。其中,出口增幅3.6%,进口增幅下降0.1%(系负增长)。就算四季度继续维持9月份的增长幅度,全年增幅7.5%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其二,9月份出口增幅超预期,除了美欧需求有所回暖因素之外,主要的拉动因素是加工贸易“超预期”增长,而“超预期”的出口背后则是加工贸易进口原材料的“超超预期”增长—9月份加工贸易所需进口原材料增幅高达尽乎于“吓人”的32.6%(8月份同一增幅只有令人沮丧的0.3%)。数据如此反常,是因为二季度外贸数据令人难堪,为“稳住”整个宏观数据,避免市场忧虑情绪蔓延和放大,导致国家不得不重启对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出口的大额度退税补贴,以及施以其他一揽子扶持政策。由于这急就章与外贸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是背道而驰的,故而,靠政策拉动的“强刺激”难以长期维系。
其三,以下所及的另一组数据足以进一步印证“其二”判断的客观性:今年前三个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增幅掉至0.4%,而服装鞋帽等七大类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幅,则高出机电产品出口增幅近12倍,从而令我国从去年起好不容易形成的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增幅首度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来之不易之成果)的可喜态势被重新逆转。如果这一逆转不能尽快扳回,在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不可能大增的现状下,这一块的出口若继续保持“大增”,那么一定是国内出口企业自相“价格残杀”所致。
其四,硬性维持进出口双增长只会放大得不偿失之反效应。一方面,国内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产能”,客观上导致作为国内进口大头的国际大宗原材料“量价齐跌”,硬性维持“漂亮”的进口数据既无可能亦无必需。另一方面,国内中低档的贸易出口企业的用工成本大幅攀升已不可遏制,导致这类企业向用工成本更低的东南亚搬迁也很难用政策优惠勉强“挽留”。这就意味着不仅是加工贸易出口,就连一般贸易的中低档产品出口,增幅继续走低亦是市场大趋势。所见,在国际贸易内外部大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外贸工作“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固有思维必须果断做出调整,而且早调整早主动。
调整必然要支付大代价。当下真正该费力推进的,不是用政策勉强维持成本极高的外贸增幅,而是加大调整力度争取早日实现凤凰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