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原则通过的振兴规划,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一方面落实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消费,一方面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亦强调“保出口”的重要性,“出口是中国钢材消费市场的风向标,直接、间接出口占整个钢材产量的四分之一”。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规划》欲将今年钢材的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量维持在7000万吨以上(其中直接出口量维持在3000万吨以上),对此,李新创表示:“这是不可能的,1月钢材出口情况那么差,现在不可能给出目标定量。”
力保“四分之一”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烨贸上海国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国就一直犯愁。“最近接单状况很不理想,尤其是欧洲。”
从2008年8月开始,中国钢材出口量持续下滑,单月出口量由768万吨锐减至11月的295万吨。尽管12月钢材出口量小幅上升至317万吨,但2009年开年第一个月的出口量又下滑到191万吨,同比降幅高达54%。
在这个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从当年12月1日起,取消67个钢材品种的出口关税;
23日,对于预热中的2009年出口目标,大宗商品综合服务提供商易贸资讯(CBI)的高级分析师Leon Li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出口政策前提下,保住钢材总出口量可以实现。”
他认为,按照历史数据统计,2007-2008年我国钢材直接和间接出口分别占钢产总量的12%左右,如2009年依旧保持这一比例,则将有3500万吨直接出口钢材,而CBI预测,2009年世界对中国的钢铁需求仍有望保持在3900万吨左右。
“因此,实现这一总出口量的关键在于,加大力度刺激间接出口,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税收等杠杆来鼓励间接出口,增加其在钢铁出口总量的比重等。”
两道门槛
但王庆国却对国际市场没有那么乐观。
“这一两年新产能的陆续开出,是相关部门不得不维持出口的苦衷。我个人认为7000万吨的目标不易达成。”但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国内钢企的减产保价,又反过来限制了出口,“内贸的高价是建立在大量减产的基础上的,国内近两个月的市场价格,根本没有外销空间”。
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也有担忧:“1月份出口比去年下降54%,而且那还是9、10月份的合同。现在欧盟几大钢厂都缩产30%-40%,还能出去吗?”
更大的隐患在于,海外市场对我国钢材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兴趣”,以及欧美近来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由奥巴马签署成为法律的美国经济刺激法案中,原先引起国际社会不满的“只能购买美国货”这一条款并未删除,尽管添加要遵循“已有的国际贸易协定”,但也仅有其南北两个盟国从中受益。
在钢铁业遭遇2008年加拿大紧固件反倾销、反补贴再调查、美国螺纹钢杆反倾销调查、贸易救济调查等案件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又于上周同意“对从中国进口的高压不锈钢焊接管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钢材出口提升,引来一番反倾销反补贴的案子自然不在话下,只是在世界需求极度萎缩前提下,这已经不是单纯倾销问题,而是要严重伤害对手钢铁业,引来反弹必然不小了。”王庆国对本报表示,“除了提高出口退税与汇率贬值外,政策上支持外贸的手段有限,汇率升贬值乃国家政策,并非钢铁部门能左右。我个人看法是,除了一些大型国有钢企流血出口外,似无其它良方。最近,独联体国家大量外销的现象,就是内部经济问题所致。”
Leon Li也谨慎表示:如果不计后果尽最大力度刺激出口,一方面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继续加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内落后产能的淘汰。
“虽然我们对相关部门继续出台刺激钢材出口政策深信不疑,但认为其(效果)可能会大大低于行业预期。国家在把握刺激钢材出口的力度上会更为谨慎,长远措施仍旧从国内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