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量增速骤降,煤炭需求减少

   日期:2008-10-27     浏览:1111    评论:0    

  “原来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太快了,是三个月就能河东转河西。”说这话的是河北一家煤场的老板张国强。

 

  张国强最近很是郁闷,一直追着他要煤的几家发电厂近两个月来用煤量越来越少,他的业务量从以前的每月3000,一下子降到了1000吨。“原来是别人追着我要煤,现在是我倒找人家人家都不要,这变化也太快了点。”张国强说。

 

  事实上,用煤量减少的不仅仅是张老板的几个老客户,国电、华能、浙电等几大电力公司均是如此。记者从秦皇岛有关方面获得的数据显示,国电、华能、浙电10120日堆厂的煤炭调出量分别比原计划减少了25.5万吨、32.3万吨和4.9万吨。秦皇岛港口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从今年8月份开始比较明显,以前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出现过,“一般电力公司都是超进度完成指标”。码头业务部的王经理对记者表示,同期秦皇岛煤炭库存量节节攀升。

 

  煤炭为什么转眼间从短缺变为过剩了?这其中发电量增速骤降的因素不容忽视。更不容忽视的则是这背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持续下滑。

 

  用电量指标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被公认为反映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指标之一,用电量的增长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一地经济增长的情况,如果根据业内GDP与发电量之间的关联性,1:1.2的正相关性分析,发电量增速的下滑无疑意味着经济增长不容乐观。

 

  用电量增速大幅回落

 

  根据中电联统计,1-9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6269.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7%,20071-11月这一增长速度是14.9,不到一年时间骤降三成半。用煤大户火电的增速更是下滑严重,同比增长只有8.2%。更为严峻的数字则是,今年9月净发电量只有3%的增幅,用电量只增长5%-6%

 

  占用电六成的重工业增速降幅最大。前9个月,占比高达61.5%的重工业用电增速为10.4%,2007年降7.3个百分点,成为全社会用电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轻工业用电增速也较低,与重工业一起导致第二产业用电增速今年来持续低于全社会水平。

 

  用电量增速下滑,特别是重工业用电量增速的下降,其直接原因是相关行业的不景气。

 

  从用电增速下降最为严重的钢铁行业来看,由于钢材价格的连续下跌,钢厂纷纷限产钢铁产量自6月份达到峰值以来,近三个月来产量持续下降。“正是产量的持续收缩,造成了用电大户钢铁行业用电量的负增长。”“我的钢铁网”信息中心主任徐向春分析。

 

  从细分产业来看,8月份服装、纺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用电量增速下降最为明显,钢材、铜材、水泥等产品的月度产量增速均同比下降。

 

  经济景气度下行

 

  “月度用电量的下降趋势反映出真实经济景气度的降低。”银河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邹序元表示。

 

  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的用电量,今年是首次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国家发改委此前调研国家电网时就曾表示,希望国家电网公司加强对当前用电趋势变化的监测和分析,特别是对一些地方电量消费增幅回落较大,甚至还出现负增长现象要警惕。

 

  从统计数据看,也不难发现用电量与经济增速的正相关关系。用电量加速下滑的1-9,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用电量下滑严重的9月国内生产总值则是达到了9.0%的低位。

 

  用电增速下滑严重的工业领域,增长放缓迹象则更为明显,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9月份增长11.4%

 

  事实上,某一行业用电量增速的下滑,实质上反映的是整个产业链发展的问题。钢铁行业持续减产,用电量减少实质上反映的是钢铁的下游产业的不景气。“钢材的主要客户房地产、汽车等行业近来发展都不是很好,他们钢材消费量的减少造成钢铁行业供过于求,进而限产保价,造成钢铁行业用电量大幅下降,这实质上是下游行业不景气对上游行业的传导。”徐向春分析。

 

  而正是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不景气,铁矿石、焦炭等需求量减少,传导到了上游的另一个用电大户采矿业,致使采矿业成为用电量下滑最为严重的行业。而这些重点行业用电量的下滑,直接反映的是今年工业生产速度“放缓”。

 

  更为重要的是,此前国家电网还首次披露,上半年全国共有22个省份用电增长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我国最主要的用电区域华东地区电力增长幅度回落态势更强,这说明整个经济走缓是全国电力增长幅度回落的主因,也反映出沿海重要经济区域经济增速下滑更为明显。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