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最新统计显示,1-11月,韩、中、日新接船舶订单各为6597万载重吨、5426万载重吨和1792万载重吨,同比分别下降29%、44%和18%。全球11月新接订单颓势也相当明显,总计80万载重吨的数字同比2007年剧挫96%,环比下降79%;1-11月全球新接订单14640万载重吨(4094万修正吨),同比减少37%。11月底,韩、中、日三国手持订单分别为2.18亿、2.14亿和1.12亿载重吨,同比分别上升23%、27%和0.6%,环比回落了0.4%。据克拉克松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全球今年已拆解了750万载重吨船舶,而2007年拆解了480万载重吨。
新加坡太平洋航运(PacificCarriers)公司市场调查称,全球被取消的新船低于400艘,约382艘,其中241艘是干散货船。该公司认为,中国船厂被撤单占一半以上,撤单规模近2000万载重吨。
2008年1至11月,中国民用钢质船舶产量达2040.75万总吨,同比增长40.0%。其中,11月产量达274.56万总吨,同比增长54.5%。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11月全球造船市场新签订单量仅80万载重吨,同比下滑95.6%,创08年以来最大跌幅。其中韩国47万载重吨,中国30万载重吨,日本为零。与此同时,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船型造价环比下滑4%-8%,值得注意的是,集装箱船价格出现06年来首次下跌,造船业面临全面衰退。
由于船板的价格从今年6月至今下跌近半,从高峰时的每吨8000元降至不到4000元,下跌达50%,内河船舶制造重获可观利润空间,促进了民用钢质船舶的增长。10月,中国民用钢质船舶产量达170.35万总吨,同比增长19.8%,11月进一步增长至54.5%。长远来看,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将拉动水运市场的繁荣,届时内河造船业的发展对造船板的需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过去韩国主要从日本进口船板,从2006年开始转向从中国进口,2006年韩国从中国进口船板为168万吨,2007年从中国进口量超过20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30%;2008年1-10月份激增到400万吨。目前韩国虽然手持新船订单量很大,但是船用钢材供应量不足,2008-2012年韩国的船用钢材产量仅能满足本国造船业40%的需求,60%需要向国外采购,其中向日本采购30%,中国采购20%。韩国造船工业协会对其下属的九大船舶企业造船中厚板消费需求量做了统计。2008年船板需求量共计840万吨,2009年共需1020万吨,2010年共需1140万吨。而韩国两家主要船板生产企业浦项制铁和东国制钢的中厚板合计产量分别为2008年470万吨、2009年530万吨、2010年680万吨。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造船行业的看好,我国船用钢材产量增长快于造船产量增长。
其中08年1-10月份,国内钢厂的船板产量达到1699.1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729.1万吨,增长幅度为75.2%,是各类中厚板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品种。
按我国目前手持造船合同21084万载重吨测算,2008年造船完工量将达到2800万载重吨,2009年将超过5000万载重吨,2010年将超过7000万载重吨,加上船舶修理及改装、船舶分段及海洋工程,船用钢材需求量2008年将超过1200万吨;2009年将超过1600万吨、2010年将超过2000万吨。
其中85%的能力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我国船舶工业的主要力量中船集团公司为例,在市场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预计08年集团公司造船完工将超过800万吨,继续位列世界造船集团第二位,实现利润将超过100亿元,手持订单超过5500万吨,生产任务排到2012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优于日韩各大造船集团。
目前我国能生产船板的钢企有20多家,其中前10家企业生产占到70%以上,前5位钢企产量比例在40%以上,集中度较高,但钢企生产规模较为均匀,市场竞争程度较高。
2008年前三季度,按总产量来比较,鞍钢船板产品达到156万吨,位居第一,其中中厚板船板产量115万吨,占到73%;按中厚板产量比较,前三季度济钢产量最大,达到12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