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经济结构升级演绎“大象起舞”
◆热点背景
结构调整,一般认为是小企业所擅长的,“船小调头快”;事实上,作为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调整在一些大企业也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因为其“大”,调整往往是战略性的。
偌大的车间里见不到多少人,操作的技术工人都在控制室或者是天车上,远远看去,火红的钢坯被轧成长长的薄薄的钢板,如同布匹一样,绕指般柔软。
这里是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厚板厂,尽管还不是代表这家企业最高技术水平的设备,但如此高的自动化程度,常常让参观者惊叹。
董事长王军说,今年企业遇到的困难很多,全年实际增支因素可能超过百亿元,但公司上半年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2.6亿元。他说,上半年增支因素(主要是铁矿石、煤炭等原燃料涨价)39.4亿元,增收因素(主要是产品价格上涨)39.1亿元,两者基本持平。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企业效益增长,主要靠结构调整,“原来不能生产的,我们现在能生产了;原来只是试验的,现在进入批量生产”。
统计数字表明,济钢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69.1亿元,利税34.6亿元,利润18.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10%、17.1%、16.3%。前不久,一位国内知名银行家访问时表示,银根紧缩的时候,正是银行发现战略客户的时机,他们愿意和济钢结成“牢固的战略合作伙伴”。422亿资产、3.8万职工、钢材产量过千万吨,济钢在我省企业中,称得上是“大象”了。
济钢技术中心主任孙卫华是“泰山学者”,2005年从澳大利亚学成归国。他用一个简单的事实,说明了济钢结构升级的变化:从2001年到2005年,企业高强度造船用钢板产量只有1000多吨;今年上半年,企业就销售40多万吨。他说,企业每年研发课题经费1亿元左右,拥有近百人的产品研发队伍。现在济钢的产品,75%以上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90%以上是品种钢板。
钢铁行业,投资巨大,周期漫长,这往往意味着技术创新需正视市场风险。济钢超前把握市场趋势,在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中抢占先机。
造船用钢板,是济钢的代表性产品,其前年市场占有率还居全国第五,今年上半年已跃居首位。国际航运业对轮船建造要求苛刻,轮船所用材料都需通过注册国船级社认证。济钢研制的高等级船板就通过了挪威、德国、日本等九国船级社的认证。
这样大的企业,对用户的需求,实现了个性化制造。日立建机(中国)公司所用板材,80%来自济钢,但开始时他们对济钢产品的表面质量并不满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济钢多次派人现场考察,根据客户需求,在生产流程中增加了世界先进的工艺技术,开发出高质量钢板,表面光洁如镜,不仅争取了这一用户,对方还出面邀请日立集团国际采购团到济钢考察,推介济钢产品。
济钢发挥现有的技术装备优势,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半年,他们出口钢铁产品总量比去年同期降低30.1%,但出口创汇额却提高了9.6%,这得益于他们对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其中“中国名牌”产品——济钢高强度钢板大批量出口欧美,打破了以往被国际钢铁巨头垄断的局面。
在济钢采访,记者不时听到国际钢铁巨头的名字,济钢的产品,为ABB、卡特彼勒等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供货;生产的核电站建设用钢出口德国,用于核反应堆铅包层的罩板。总部设在德国的专业制造公司EEW市场部负责人士考察济钢时说,在美国市场,你们的产品是和新日铁、狄林根、JFE这些顶级公司的产品一起竞争的。
建厂33年后,济钢钢产量才达到100万吨;2003年,钢产量505万吨,2005年,即达 1042万吨。经过建设发展年、质量品种年、绿色品牌年的发展积累,济钢把2008年定为企业“结构优化年”。王军说,以前,我们是钢铁企业的“跟跑者”,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做“领跑者”。
◆企业家说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王军(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钢铁行业技术含量相当高,过去地方企业没有力量自主开发,只能跟在大型企业后面跑。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产业升级速度快,再“跟跑”难度大、风险也大。
济钢的发展,经历了规模膨胀的时期,现在的任务是由大到强。强,就是加大产品研发升级力度,开展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目前看,我们具备了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