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石碌铁矿:土高炉海南遍地“开花”

   日期:2011-01-24     浏览:350    评论:0    
核心提示:1958年全民炼钢运动中,原琼山县长风公社(现海南省海口市长流镇长丰村委员会)各生产队都派人去打石头,也发动大家回去拆房子,想尽各种办法建高炉。图为当年长风公社一名社员炼钢的情形。
  1958年全民炼钢运动中,原琼山县长风公社(现海南省海口市长流镇长丰村委员会)各生产队都派人去打石头,也发动大家回去拆房子,想尽各种办法建高炉。图为当年长风公社一名社员炼钢的情形。
  手拉式风箱喘着呼呼粗气伸进土高炉,吹得炉里直吐火舌,炉顶上冒出的缕缕白烟,染灰了天空。守在炉门前的一位壮年男子手持铁棍,一边观察火色,一边疏通火道。他的脸上、身上没有任何防护,眼神却是一丝不苟。
  画面上,是1958年海南省琼山县长风公社长丰乡高炉地大炼钢的场景。那时候,整个海南岛都在为攻破日产千吨钢铁大关而日夜奋战。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提出“15年钢产量赶上或者超过英国”。为实现这一指标,全国掀起了一场燃遍大江南北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图片已变得模糊,曾经的高炉也不复存在,但那段激情燃烧的特定历史却被永远定格。不管是非对错,它们都曾经真切地发生过、存在过,被今天的我们记忆着、回望着。
  岁月见证――不分昼夜激情奋战“高炉地”
  1958年6月是一个转折点。根据中央关于“大办钢铁”的指示,工业“大跃进”的重点转入大办钢铁。海南区党委的工业会议确定:当年全区要建小高炉2600多座,产铁20万吨、钢10万吨。于是,一场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大办钢铁之风兴起了。当时,文昌机械厂一马当先,仅用10天,就在6月底炼出海南土高炉的第一炉铁。
  接到县里的炼钢通知后,长丰乡立即召开生产队领导会议,部署炼钢任务。今年74岁的长丰乡传桂村卸任老支书吴传用,当年是乡民兵营营长。关于那段火苗和铁水交织的岁月,吴传用至今记忆犹新:“建高炉需要石头和砖块,各生产队都派人去打石头,也发动大家回去拆房子,想尽各种办法收集砖头和石块。”在没有技术指导、没有炼钢经验的情况下,传桂村前10多亩的荒地上很快矗起了十几座凭想像垒起的土高炉,这块荒地也被村民叫作“高炉地”。
  没有炼钢工人,就召集生产队的精壮劳力和民兵参加大会战;没有运输工具,就发动大家造独轮木推车;没有原材料,就把家里的铁锅、铁门窗拿出来炼;没有宿舍歇脚,就在高炉边搭起草寮日夜奋战。“最多的时候,我们乡里的钢铁大军有近两千人。”吴传用回忆。
  据说,长丰的山地,土壤含铁质较多。这支浩浩荡荡的钢铁大军就做了分工:有的到附近石山砍树当柴火,有的背起簸箕去挖土,有的拉风箱往高炉里送风,有的守在高炉前日夜烧火。“我们把废铁扔进高炉,不停地烧了几天几夜,最后铁块终于融化了。当第一股火红的铁水从打开的小炉门流出,溅起遍地火花,高炉边发出一阵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兴奋地奔走相告,后来连县里的领导也下来观看。”吴传用回忆当年,眼里闪着异样的光芒。
  就在长风公社出铁的时候,海南岛其他地方的炼钢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海口市一级机关的干部把办公室搬到炼钢前线;府海地区的6000多名师生加入钢铁大军大闯钢铁关;琼东县文曲乡的妇女们一手种粮食、一手搞炼钢;屯昌驻军部队也组织运输队支援建炉……
  当时,海南各地无一甘落人后,都在这样不顾一切地蛮干着。
  荒唐“奇迹”――放出日产生铁4万吨大卫星
  同全国各地一样,海南的大炼钢铁群众运动也搞得轰轰烈烈。海口市委党校教授鲁兵在即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主义时期》论著里,对这段历史有着详细的记录。
  当时,海南并没有钢铁产业,各地匆忙建起的小土高炉出铁量也不多。1958年9月初,全区只生产出73吨铁。为了完成钢铁任务,9月10日,海南区党委在那大召开现场会议,决定组织八万大军上阵,建设2600多个小土高炉,在九月份决定钢铁生产大局。然而,直至9月下旬,全区钢铁生产并无起色。
  9月21日,海南区党委召开紧急电话会议,传达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关于大炼钢铁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必须以搞晚稻双千斤的干劲和办法,迅速扭转钢铁生产的迟滞局面。当时,距离年底仅剩100天了。海南区党委又发紧急指示――“突击一个月,突破日产千吨”,要求各市县第一书记挂帅,集中全力抓钢铁生产。
  “县委书记一喊,千军万马奋战;五昼五夜不寐,高炉如林出现”。这首刊发于当年10月7日《海南日报》的小诗,从一个侧面刻画出海南全民大炼钢铁的情景。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人到农民,从机关党政干部到学生、居民,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当年10月15日的《海南日报》报道,当日全区投入钢铁大会战的人数达40多万,产出生铁865.54吨,接近日产生铁千吨的指标,出现全区大炼钢铁运动的第一个高峰。
  “然而,钢铁大跃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止。”鲁兵说,两天后,海南区党委召开钢铁生产战地会议,决定再建2万个土高炉,紧接着又进一步提出“放2万吨卫星上天”。于是,继竞放水稻高产卫星之后,全区各地又掀起竞放钢铁“卫星”的高潮:文昌县提出放4500吨“卫星”;琼山县则提出放5000吨“卫星”;而西部的昌感、东方两县,更是分别提出放1万吨和2万吨的“大卫星”。
  为了放出钢铁“卫星”,有的市县还采用一些荒唐的方法炼铁炼钢:琼山县把府城镇东门的旧城门堵起来搞5000吨的大炼铁窑;东方县在山岭和山沟挖地下窑炼铁;琼东县则用家用水缸来炼钢等。当年11月1日,没有钢铁产业基础的海南,也不可思议地放出日产生铁43453.82吨的大“卫星”,其中文昌、琼山两县突破日产万吨铁;25日,又放出日产钢15234吨的炼钢“卫星”。
  据《海南省工业志》记载,1959年,海南大办钢铁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全区以2277座小土高炉为基础,按地区划分为海南钢铁公司钢铁厂、海口钢铁厂,东方八所钢铁厂、三亚田独钢铁厂等15家钢铁厂。各县钢铁厂建立起来后,由于燃料供应不上、设备技术事故多、交通运输困难,生产不能正常进行,而且成本高、产量少、质量差。从1958年至1960年,除去海钢,全区钢铁工业包括亏损在内共花去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政补贴3900多万元。
  意外收获――结束海南没有钢铁工业的历史
  “大炼钢坚持了一两年,最后留下了一堆废铁渣。”吴传用叹息道,后来生产、开发要用地,村民便把高炉拆了,把废铁渣拉去填埋土坑。日前记者前往传桂村高炉地,想寻觅当年大炼钢的一抹痕迹,取而代之的,是碧绿的田地和气派的楼房。
  历史的演进,从不体恤个体的悲喜和沉浮。据《海南省工业志》,至1958年底,全区共有土高炉2277座,日产生铁能力1938.5吨;钢炉19座,日产钢能力9.8吨。全年共炼出生铁87302吨,真正可用的仅10938吨;炼出的钢29633吨,能用的只有217吨。
  回望这段历史,鲁兵认为,“这场违反科学和客观经济规律、盲干蛮干的大规模群众性大炼钢铁运动,对海南经济建设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它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在数以万计、日后成为废墟的小土高炉和盲干蛮干的大炼钢铁群众运动上,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这对经济本来就十分落后的海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不仅如此,这场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也打乱了海南正常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挤占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这一年,工业总产值虽然达不到原定的“大跃进”指标,但也比上年猛增55.24%,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11.68%。
  “当然,这场大炼钢铁运动,在客观上也促使海南钢铁工业的建设,尤其是在1958年兴建的海南钢铁厂,当年建成8座28M3高炉投入生产,结束了海南没有钢铁工业的历史。”鲁兵说。
  1958年11月,海南钢铁厂在昌江县石碌镇动工兴建,在当时被媒体誉为“开宝岛新土,奠钢铁基地”。12月3日,海南铁矿改名为海南钢铁公司(简称海钢),接收海南钢铁厂。可以说,海南钢铁厂的建立是海南大炼钢运动的一个意外收获,它为海南现代化钢铁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播下了种子。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