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副司长徐善长5日接受和讯独家访问时称,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原计划6月底上报的改革方案不够理想,目前还在做进一步修改,主要面临思想观念、修复成本、替代产业等五大难题。
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日益严重,为改变这种局面,山西省在发展循环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于2010年12月1日经国家批复正式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半年多时间内,山西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全省各市县负责人,都在为改革方案想办法,除在当地专门召开了四天闭门会议,他们还在北京召开了四个座谈会,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帮助完善改革方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来看还不够理想。”徐善长说。
“主要存在五大难题。第一就是人民的思想观念。湖南最初推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时候,很多人就以为是搞搞卫生、扫扫厕所;第二则是政府部门的管理,长期与煤打交道,跳出这个思路做管理也比较难。”
徐善长指出,基于山西的实际情况,改革面临的第三个难题是如何跳出以煤为核心的产业,目前提出的产业改革方向无非是煤化工、煤制油等,没有根本上改变高度依赖煤资源的局面;第四是生态环境的长期破坏,已经积累了巨额欠账,修复成本如何解决也是横亘在山西各级政府面前的难题;第五是抛弃煤炭产业再选择替代产业也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