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须减少大宗商品依赖

   日期:2013-04-23     浏览:143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转型须减少大宗商品依赖近年来在推高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方面,没有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力比得上中国。但是,经过10年的超高投资率

中国经济转型须减少大宗商品依赖

 

 
 
 近年来在推高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方面,没有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力比得上中国。但是,经过10年的超高投资率之后,中国投资驱动型经济面临瓶颈,必须向降低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长模式转移。

过去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大宗商品含量比一般组合较平衡的经济体高得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呈很强正相关关系。

自2003年之后,中国需求因素成为左右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走势的最重要力量,全球大宗商品市场80%以上的增量需求来自中国,能源价格和工业金属价格也从当年开始一飞冲天。

如今,中国已经跃升成为全球最大的铜、镍和锌消耗国,全球60%的铁矿石输入地和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消耗了全球45%的能源和原材料,却创造了不足全球8%的经济总量。

特别是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增长明显攀升,2010年投资占GDP比重达48%。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原材料价格从2008年末低谷一路飙升到2010年底的历史新高,国际铜价历史性突破1万美元关口。

但是,大宗商品等生产资料要素大量投入并没有带来更高质量的增长。经过10年的固定资产与基础设施大量投资,国内单位投资收益已经开始下降,从2009年起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下降更快,企业整体税后投资回报率一直低于5%,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持续下滑。

资本回报越来越低说明国内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凯投宏观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来,国内信贷余额占GDP比例已从2002年的115%上升到2012年的121%。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信贷余额与GDP之比已升至195%,增速令人担忧。

显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所积累的问题,不仅不利于转型,还在消耗中国增长的潜力。伴随企业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企业投资会更加审慎。

面对主要增长引擎推力减弱和信贷强度不断恶化的局面,中国必须向降低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长模式转移,积极推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对于已经习惯过去几十年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不得不适应即将开启的“慢时代”,不得不踏上去库存化的漫漫长路。

对此,中国做好准备了吗?恐怕未必。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7日,已披露2012年年报的1663家上市公司,存货金额总计高达3.58万亿元,而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只有415.26亿元,平均提取比率仅1.17%。如此高的库存,如此低的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实在让人无法对未来去库存情况乐观。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
Processed in 0.016 second(s), 8 queries, Memory 0.4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