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著新“绿” 撑出“隆冬”一片“春”——聚焦平煤神马集团煤焦绿色产业链系列报道之一
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连日来,本报记者到平煤神马集团进行了深入采访,详细介绍他们的成功做法,希望给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阵痛的其他企业提供一些借鉴。
6月27日,全国煤矿煤焦化产业绿色发展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平煤神马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梁铁山在向来自全国煤炭行业的与会者致辞中说,今年以来,面对10年来最严峻的经营形势,该集团仍基本实现满负荷生产。
“这番讲话,给正值‘隆冬’的煤炭行业带来了丝丝春天般的暖意。”一位与会人员说。
目前,中国煤炭行业的经营形势用“隆冬”来形容绝不为过。资料显示:受进口煤及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我国煤炭销量持续走低。尤其是去年和今年一段时期,煤炭价格快速下行。今年6月底,央视报道一条新闻:自蒙古进口的煤炭,因受国内价格下滑失去优势,堆在煤场无人问津;来自海港的进口煤也因货场积压太多而上不了岸……
平顶山,因煤而立,依煤而兴。平煤神马集团是新中国自主勘探、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目前矿井最深已在千米以下,开采条件复杂,煤层瓦斯含量高且透气性差难以抽取,开采成本高。因此,露天开采、煤层赋存条件好的西部煤炭成本有着相当大的优势。
那么,并不占太多优势的“老煤矿”——平煤神马集团如何能在“隆冬”撑出一片“春”?
“支撑煤炭,高端发展,我们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不传统的发展道路。”该集团总经理杨建国一语道出“天机”。
过去,平煤神马集团也有着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煤炭种类比较丰富的企业,尤其是主焦煤和三分之一焦煤,在国内炼焦煤炭品质上,是国内其他煤炭企业不能比的。他们在巩固扩大原煤产能的同时,不断发展焦化产业。
2008年以来,平煤神马集团制定出“建设中国产能最大、装备最好、技术最高的焦化企业”的发展战略。目前,该集团焦炭年产能达到1600万吨,规模居全国首位,每年可转化焦煤4000多万吨,年营业收入达400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原煤入洗成精煤,精煤炼成焦炭,焦炭成为炼钢产业的原料。然而,目前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致使焦炭的需求严重不足。“我们不仅炼焦,同时提炼化工产品,形成了多条产业链,进一步拓宽原煤的出路。”该集团另一位负责人说。
随着上述发展战略的实施,平煤神马集团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形成了以规模化、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主要特征的高端煤化工发展格局。首山焦化公司年产能300万吨,是该集团目前在平顶山地区最大的焦化企业,该企业与其他焦化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一条长达16公里的输气管道。该管道通向集团尼龙化工公司。原来,焦炉煤气中富含大量的氢气,正是尼龙化工公司大量需求的原料。他们通过输气管道,将氢气输送到尼龙化工公司,生产出尼龙六六盐、尼龙帘子布和工程塑料等产品,既提高了原煤消化能力,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又降低了尼龙产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焦炭和尼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今,平煤神马集团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
此外,该集团还通过对煤焦油的深加工,形成了一条让原煤通往高功率石墨电极的产业链,生产出20种精细化工产品。这样不仅实现了石墨电极原料的国产化,而且实现了从初级原材料到高新产品的延伸,进一步增加了焦炭的附加值。
除了煤基尼龙化工、煤焦油-石墨电极外,该集团还有第三条产业链——煤-电-氯碱和PVC产业链,用原煤发电,生产电石,然后以电石为原料生产出氯碱和PVC。通过这条产业链,让原煤又转入到煤盐化工领域。
…………
这些产业链的编织完成,使该集团产品的抗市场风险能力随之增强,创利能力不断增加。7月2日,记者在首山焦化公司采访时看到,大货车排成了长龙。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红深说,那些车全是来拉焦炭的。尽管他们的焦炭每吨比市场上高出10元钱,但是仍供不应求。记者也注意到,公司的焦炭仓库基本没有库存。
上半年,在全国焦化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首山焦化公司赢利3000多万元。今年第一季度,该集团所属的朝川、中鸿两家焦化公司均赢利1000多万元。
如今,精煤和焦炭已成为该集团的两个“拳头”。该集团一份数据显示:通过延伸高端产业链,该集团76.3%的精煤得以就地转化,有力地拉动了原煤的需求,不但有效地确保了煤矿的基本满负荷生产,而且30多种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也增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寒风劲吹的煤炭市场,平煤神马集团的竞争优势日益凸显。
“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产业链间的竞争。谁拥有相对完整、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链,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梁铁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