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姜建清并未直接回应。在谈及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挑战时,他表示:“2012年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显著加快,现在只剩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这最后一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挤压银行利差空间,利差的持续收窄将是长期趋势。”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种‘新常态’。这个‘新’,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银行的增长有些慢下来了。”姜建清表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新常态意味着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
”商业银行已经告别了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实现业绩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资本回报也有所下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通过核心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实现更加均衡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姜建清说。
他以工商银行为例,2006年,该行完成股改上市后的五、六年间,净利润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30%左右,总资产增速在15%左右,完成了一轮跨跃式的增长。而近两年,工行净利润大约每年增长10%多一点,总资产每年增长8%左右。
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形势正在发生巨大而复杂的改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银行可能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姜建清强调,要格外关注四方面的挑战。
一是来自于宏观经济转型的挑战。经济“三期叠加”,同时也伴随着银行经营风险在部分行业、部分区域的逐步暴露。
二是来自于金融市场变化的挑战。即商业银行一直都非常关注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
姜建清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挤压银行利差空间,利差的持续收窄将是长期趋势。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持续深入,金融脱媒化趋势也进入加速期,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绕开银行,直接进入金融体系。
“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投融资结构的多元化,使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另一方面给银行的存款基础带来了较大冲击,抬高了资金成本。面对这种新的趋势,商业银行如果不及时变革,在金融体系中的份额与影响力将会不断受到削弱。”姜建清说。
三是来自于监管收紧的挑战。随着巴塞尔协议III在全球范围的全面实施,中国商业银行在国内外市场都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新的监管规则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资本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还要满足更为严格的流动性监管要求。
四是来自于技术创新的挑战。对此,姜建清表示,要认清真正的挑战并不的来自于某个或某些跨界竞争者,而是在于商业银行是否能够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所以要以开放、合作、创新、进取的心态,积极拥抱新的时代。
“变革的时代总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很多新的发展机遇正在等待我们去发掘。”姜建清表示,要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业务机遇,促进内涵式发展;要抓住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带来的金融需求多元化机遇;要抓住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全球化趋势带来的业务发展机遇。
对于国内即将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姜建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短期内可能会带来存款市场的一定波动,但从长期看,应该有利于引导银行培育稳健经营理念。未来,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将真正成为银行吸引客户的重要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