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央行“387号文”:影响究竟有多大?

   日期:2014-12-30     浏览:244    评论:0    
核心提示:12月27日晚间,一份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的央行文件(即387号文)广为流传,文件提到,央行从2015年起对存款
 12月27日晚间,一份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的央行文件(即387号文)广为流传,文件提到,央行从2015年起对存款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将部分原在同业往来项下统计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

新纳入各项存款口径的存款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的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及境外金融机构存放。

国泰君安分析师徐寒飞提到,这意味着不仅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协存被纳入贷存比口径,部分银行同业存放、单位和个人证券交易结算金也纳入贷存比的存款计算口径,分母范围大幅拓宽,变相放松和弱化贷存比约束,尤其对贷存比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城商和农商等中小银行,监管放松影响更为明显。

尽管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可以降低银行的存贷比,但一般性存款统计口径增加后,需要上缴存款准备金。目前银行一般性存款需要缴纳20%左右的存款准备金,此前海通报告提到,如此计算银行需多缴约2万亿元的准备金,相当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8个百分点,短期内货币紧缩效应大幅增强,至少需要立即下调4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

但按照387号文规定,上述新纳入的存款暂时不交准备金。

对于此举市场有明显的两种解读,一方认为这是重大利空,因为降准预期进一步推迟。原来市场所期待的“三到四次降准”预期落空了,而且央行只是规定准备金率“暂定为零”,未来还是有缴纳准备金的可能性,这反而演变成了“不确定”。

而另一方却认为这是重大利好。此前市场对银行补交准备金的预期引发了银行体系对流动性的集体担忧,导致资金面大幅紧张,7天回购利率从11月中上旬的不到3.2%大幅上行至4%左右。对于本次暂不缴准备金的规定,国泰君安和民生证券均认为,利于银行增加货币市场资金供给,将带动短期利率下行修复回暖。

海通证券还测算,央行调整存贷款统计口径后,商业银行存贷比平均降幅将在5%。其中,兴业银行降幅最高,达11%。此举意味着可释放约5.5万亿信贷额度空间,增强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对市场来说,央行新规可能更利于风险资产的上涨,徐寒飞在研报中称,短期内恐怕对债券市场影响偏负面:

广义流动性扩张加速,更加利于股票、信贷和房地产等风险资产上涨,对债券需求总体仍相对抑制,贷存比放松后,更利于银行扩大信贷投放而非增配债券。大类资产轮动情景下,风险资产上涨将抑制债券资产的表现。

其实这些政策都在意料之中,此前市场早就传言。早在12月24日消息提到央行将暂不会要求同业存款缴纳存款准备金,次日《第一财经日报》证实了此消息,并提到24日央行在与24家大型金融机构的会议上已先行吹风。

25日银行股闻风而动带领沪指涨超3%,内地银行指数全天大涨4.65%,其中华夏银行以涨停收盘,而建设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银行涨幅超过5%。

从表面来看央行此举解决了存贷比约束,但从深层次来看,央行也在鼓励监管套利。由于同业存款与一般性存款的利率不同,存款准备金不同,将同业纳入一般性存款就意味着银行表内有了两套信贷体系。

“表外双轨制”直接变成“表内双轨制”,这实际上央行在鼓励金融机构在银行表内直接进行监管套利。很简单,变着花样把一般存款转换成同业存款中,同业机构赚了利差,银行不用交高达20%的存款准备金。那么,这样又相当于变相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了。

这样,问题就比较清楚了,表面看,解决贷存比的约束,内在的,央行是用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端收益率(把一般存款变成同业存款,不用缴存款,提高货币派生能力)作为对价,来鼓励负债端进一步的市场化(同业存款利率不受一般存款约束).

对此问题业内也有不同的观点,国信宏观认为,由于成本过高,银行没有动力将存款转移为同业。

银行主要有三个资金来源:存款、同业和理财。与存款相比,同业劣势在于资金成本高,优势在于不缴纳准备金。我们做个简单测算:由于不缴纳准备金,相比一单位存款,吸收一单位同业存款,在资产端的收益率可以高出约0.9%(计算公式为0.2*(6.16-1.62)=0.908,6.16%为基准利率,1.62%为法定准备金利率,0.2为准备金率)。那么,也就是同业高于同期限存款0.9%就是可以接受的。而当前衡量同业利率的指标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当前也达到5.6%,全年平均4.65%,(另一个指标3个月Shibor达到5.14%,全年平均约为4.96%),一年期定存利率约3.3%,利差平均为1.35%。这就意味着尽管考虑了同业的不缴准优势,成本仍然太高,银行没有动力主动将存款转移为同业。

但其认为,表外理财或将大幅转为表内同业,抬升银行表内成本。

表外理财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季末精准时间回表冲存款,这个作用现在来看并不需要了,那么明年银行继续扩张表外理财的动力不足。但银行仍然需要竞争资金来源,因此可能会用同业存款代替表外理财吸收资金。两者成本相近,同业无需耗用准备金且可一直充当存款,不用考虑表内表外的转换成本。如果大量表外理财进入表内同业,那么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本来不反映在银行表内的理财成本,将会反应成为银行表内成本的抬升,银行对表内资产的收益率要求也会相应抬高。

财新也引述一位央行人士回应称,同业存款利率远高于一般性存款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也会适当控制成本,不会出现前述表内套利的情况;即便短期内存在套利空间,但长期看,同业存款纳入表内,意味着最终要受到资本充足率杠杆率限制,不可能无限制扩张。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