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 首钢炼铁铸就辉煌

   日期:2008-09-02     浏览:1472    评论: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算起,中国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3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奏响沧桑巨变、国力大增、社会和谐的主旋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谱写出铿锵雄壮的乐章。

首钢是国有特大型企业,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触摸社会前进的脉搏,企业勃发出盎然生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炼铁厂作为主流程生产的龙头厂,始终处在首钢改革开放的第一线,30年阔步前进,30年创新发展,30年奋力开拓,30年铸就辉煌,在首钢炼铁近百年的历史上书写了极其光辉绚烂的篇章。

改革开放的30年,是首钢炼铁迅猛发展的30年。炼铁厂自1919年建厂到今天已经走过整整89个年头,89年的历史长河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厂之初到新中国成立,历经军阀混战、日寇占领和国民党发动内战,期间累计产铁仅为28.614万吨,被炼铁人称为风雨飘摇的30年。第二阶段是解放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时间跨度29年,首钢炼铁伴随着民族钢铁工业的成长,历经曲折,在坎坷中发展壮大,先后建成了5号和4号高炉,共产生铁2837万吨。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这是首钢炼铁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的30年,是首钢炼铁规模突飞猛进的30年,是首钢炼铁人引以为自豪的30年。改革开放为企业注入了蓬勃生机和巨大活力,蕴藏在企业和职工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迸发出来。

作为中国工业企业实行利润递增包干经济承包制的试点,首钢受惠于企业自主权的扩大,用自有资金率先对炼铁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1979年有效容积1327立方米的新二高炉胜利竣工,80年代全厂高炉容积达到4139立方米,位居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90年代四座高炉相继扩容,1992年首钢炼铁第一次拥有了容积超过2000立方米的现代化大型高炉,全厂高炉容积翻了一番多,达到了9934立方米,年产量由350万吨一举提高到近800万吨,30年共产生铁15957万吨(2008年统计到8月份),是前59年的5.65倍。跨入新世纪,首钢炼铁“创新创优创业”高潮迭起,一业多地发展势头强劲,一座座现代化高炉在冀东平原崛起,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首钢京唐公司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即将建成,首钢炼铁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的30年,是首钢炼铁工艺技术跨越腾飞的30年。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采用无钟炉顶、顶燃式热风炉、矩阵可编程计算机、电动炉前设备等37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的新二高炉竣工投产,这是当时中国第一座无钟炉顶高炉。而后首钢相继对4号和5号高炉进行技术改造,上料主控引进并应用了更为先进的PC584计算机系统。在上世纪90年代第二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中,圆形出铁场、环形天车、炉体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炉前液压设备等众多先进技术普及到每座高炉,首钢炼铁成为当时全国冶金行业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的先行者。进入21世纪,首钢炼铁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工艺升级。2000年采用总管路加分配器、高浓度喷吹先进技术的中速磨建成投产,标志着高炉喷煤工艺技术一步跨越40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2年,二高炉技术改造告竣,集成了俄罗斯霍格文内燃式热风炉、芬兰罗德洛基专家系统、铜冷却壁等一大批先进技术,成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高炉;2005年至2006年,全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超越自我,创造了131项(次)历史新纪录,入炉焦比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三名,二高炉入炉焦比连续8个月实现“破三见二”,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首钢特色的高炉冶炼核心技术。

    改革开放的30年,是首钢炼铁思想文化创新蓬勃开展的30年。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赋予了炼铁厂底蕴丰厚的思想文化新的内涵,先进的思想文化推动和引领着炼铁厂进行更丰富多彩的改革开放实践。在改革开放之初、首钢实行承包制的起步阶段,炼铁厂思想文化创新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大力培育了五种精神,即:包保指标讲先进,三者利益讲全局,遵章守制讲严格,相互配合讲风格,各项工作讲效益。这五种精神最终成为首钢职工的作风规范,保证了承包制在全公司的贯彻执行。90年代初,炼铁厂职工在二高炉扩容改造竣工投产典礼上,率先喊出了“做天下主人、创世界第一”的豪言壮语,提出了指标效益、劳动效率、内部管理、环境保护“四个一流”的目标,展现了干部职工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立志攀高做贡献的精神境界和不懈追求。新世纪以来,炼铁厂大力推进思想文化创新工程,干部职工以更开放的思维、更开阔的视野,着眼时代特色,吸纳先进思想,深挖积淀深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炼优质铁、做优秀人”的企业精神,与“今天永远是明天起点”的创新理念、“在岗一分钟敬业六十秒”的责任理念、“像钢丝绳一样拧成一股劲”的团队理念等十一个优秀理念和职工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一起,构成了新时期炼铁厂企业文化体系。全厂上下自觉践行先进思想文化,实现了心智模式的四大改善:从眼睛向外转向“不归罪于外”,从适应性思维转向超前性思维,从自我封闭转向思维开放,从单项思考转向系统思考。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带来了境界大提升,增强了干部职工昂扬向上、真抓实干、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点燃了持续创新、奋力创优、共创大业的激情。

    改革开放的30年,是首钢炼铁坚持以人为本、人才辈出的30年。一批批思想新、技术精、作风硬、年轻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从炼铁厂走上了首钢各级领导岗位,很多人成为掌握首钢炼铁核心技术的领军人物。在新世纪首钢实施搬迁调整的伟大进程中,一批又一批人才脱颖而出,成长为首钢炼铁一业多地发展的支柱和栋梁。近年来,炼铁厂先后向一业多地输送了30多名处级干部,向迁钢、首秦、首钢京唐、首钢宝业支援了近700多名生产、技术、管理人才。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炼铁职工队伍的文化、技能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目前全厂高级工已达801人,占职工总数比例的45.43%,生产操作岗位中持有两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达513人,已拥有技师83人,并培养出了8名高级技师。改革开放30年,炼铁厂培养输出各类人才数量之多、力量之强是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所从未有过的。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时刻,首钢炼铁人抚今追昔,豪情激荡,展望未来,壮志满怀,万千的思绪凝聚成共同的心声:改革开放意志坚,搬迁调整谱新篇,众志成城奔小康,共谋发展永向前。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